本帖最后由 寒江 于 2010-2-3 05:09 编辑
爬山是我的爱好,但是冬季穿越野山,我还没有尝试过。一位驴友告诉我“黑龙江户外网” 一月三十日组织“亚沟——摩崖石刻——玉泉”野山穿越活动,从亚沟穿越到玉泉要二十公里,因为全部是趟雪穿越野山,这个活动属于中强度运动。我和单位的一位同事一商量决定去参加。
火车在七点五十分缓缓的进入了亚沟火车站。下了火车,心情豁然开朗,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城市的喧嚣。蓝蓝的天空,洁白的雪地,新鲜的空气,空阔原野,再加驴友们五颜六色的登山服,给小站带来了无限生机。组织者“军歌嘹亮”是一名精明强干的老驴友,从他的身上透出信任感和凝聚力。他有条不紊的清点人数、安排领队、中队、收队人员,很快就把我们三十五人组织成为一个有序的团队。 过了亚沟水库我们就进入了山区,山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我们就像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阳光照在雪上显得分外耀眼,路上铺上了一条长长的白色地毯,那么纯洁,那么晶莹,看起来真叫人不忍心把脚踩上去,雪软软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连绵起伏的群山仿佛白色的海涛,山是白的,天是白的,在这洁白的世界中,活跃着一支五颜六色的驴友长队,充满了诗情画意。

穿过砬子沟,我们来到了“摩崖石刻”。皑皑的白雪衬托着一份洁白与纯净,我们以一种朝圣与膜拜的心走近它,走近历史。在石亭的左侧,立着两块石碑,一块石碑上写着:“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写着:“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走进石亭,看到石像刻凿在两块花岗岩上,图像为一男一女,如夫妻并坐。男像线条清晰流畅,是一个威武雄壮的武士,碑文记载:“头戴盔;面部丰腴端庄,表情威严坚毅;膀阔腰圆,身材魁梧,穿圆领窄袖袍,肩着披风,足穿高腰靴;左手扶于靴上,右手握剑。女像为娴态贵妇形象,盘膝端坐,两手合袖”。由于久经风雨剥蚀,尽管不是很清晰,但依然可见其形其貌。石刻线条严谨,秀劲流畅,细读细品,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此处的摩崖造像,为金代摩崖石刻艺术遗迹,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亚沟摩崖题咏留刻是我省现存的唯一一处摩崖石刻,有着很深厚的历史底蕴,目前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起来。欣赏历史的石刻,脚踏大山的厚重;观赏着雪山树黛,体味着晓风清岚。尽管岁月无情,些许印记无法辨识,但观其造像,一段凝固的历史。一片坚石,更是人类与大山升华成的不朽的绝唱,永远地留刻下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离开“摩崖石刻”,我们就开始攀登第一座山,山中没有路,我们完全是从树丛中趟雪攀行。脚踩在积雪中向上爬行,总有一种踩不实和向下打滑的感觉,要比夏季爬山付出双倍的力气。我的意大利皮靴由于很长时间没有穿了,只攀行了十几分钟后脚腕就磨破了皮,疼痛难忍。我的同事发现后提出和我换一下鞋,他的军钩皮鞋虽然也很笨重,毕竟走起路来不再磨脚了。我的同事脚比我的脚大一点,我的意大利皮靴穿在他的脚上来回不串动,也很舒适。 
穿越的路线树木丛生,密密麻麻的树枝张牙舞爪的挡住了行路,我们不时的用胳膊挡开树枝,然后再从树枝的空隙中穿过。就是这样,我还是多次被树枝抽到脸上,好在我戴着羽绒服的帽子,我的脸没有被划破。老驴友“素”和“心悦如歌”体力比较好,总是跑在队伍的最前面为我们开路,一个脸部划出一道长痕,一个嘴角划破,鲜血直流。
漫长的山坡,厚厚的积雪爬起来很吃力,我浑身散发着热气,衬衣、羊毛衫、羽绒服都让汗水打透了。很多驴友干脆脱掉了外衣。虽然大家迈着沉重的步伐,喘着粗气,但是这完全压抑不住驴友们的愉悦心情,大家有说有笑,谈笑风生,欢乐的笑声不时山野的上空回荡。 
在12点钟左右我们爬到了山顶,“军歌嘹亮”安排我们原地休息。有的倚在树干上,掏出自备的食品,给自己的体内加油;有的坐到雪地上,扒开柑橘,补充VC;有的干脆躺到了山雪中,把自己融入白色的世界。老驴“全胡”和另外三位驴友为了显示锻炼的成果,竟然将上衣全部脱光。冬季强烈的阳光照在洁白的雪地上,衬托着雪白的皮肤和男人特有的健壮体魄,给人一种豪爽渗透、强壮体现、魅力的向往……。
在山顶我们稍作休息,我们的驴队又开始出发了。下到山底是一条乡村公里,跨过公里我们开始攀登第二座山顶。这座山虽然不高,但是很陡峭,加上积雪打滑,很难攀登,几个强驴首先登到了山顶。攀登的雪路越踩越滑,后面的驴友几乎都是手脚并用,两手抓住树根,后脚踩稳,前脚四处试探,好容易踩住一个雪窝,那也是登上一步退回半步。我穿着军钩大皮鞋,既笨重又打滑,我登到半山腰,正要往下打滑时,我的同事在后用力的推我一把,我鼓足了力气登上半步,牢牢地靠到了树干上,正在这时候从山顶抛下来一条登山绳,我拽着登山绳,在驴友“麦田” 的帮助下终于登到了山顶。
爬过一道山梁,我们来到了下山的路。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根本没有路,我们只好顺着陡峭的山坡抱住一颗树,然后找下一个树的目标,看准目标冲向下一颗树,然后再牢牢的抱着树干。就这样,从这颗树到另一颗树,几经折腾,终于攻克了第二座山头。
第三座山又是一个漫长的山坡。这时整个队伍再也没有谈笑声了,只听着驴友们喘着粗气,拄着雪杖,低头闷走,时常有的驴友滑倒。队伍也拉长了,强驴们已经跑到前面去了。为了便于联系,也是为了发泄出心胸的沉闷,有的驴友大喊几声。一位帅哥驴友走着走着,突然两腿抽筋,坐在雪地上,疼得呲牙咧嘴,两位美女驴友一人拽着一条腿,连拽带压,帅哥驴友竟然站了起来,行走自如,美的力量战胜了肌体的劳累。我由于第一次参加这样强度的穿越活动,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这次我才知道什么叫“腿不听使唤了”,双腿机械的向前迈进,稍有不慎,一只腿就跪倒在雪地上。这时已经不是体力的拼搏,而是毅力上的拼搏了。 
当我们来到山顶,眼前出现了一片陡峭的雪坡,这就是下山的路。驴友们开始还小心翼翼的往下走,雪滑坡陡根本站不住人,摔倒的驴友索性打起来雪滑梯。有一位女驴友坐在雪坡上正在犹豫,另一位驴友善意的在背后用脚一蹬,这位女驴友从百米雪坡上飞滑而下。我们就这样一个一个的坐着雪滑梯,好似回到了童年,在一片欢笑声中来到了山下。
在下午一点半钟驴队进入了玉泉镇,我们用了五个半小时穿越了三座山。通过穿越登山给了我很多感悟。人的一生要面对的高山很多。自然界的大山一座比一座高,人们工作中、生活中的大山也一座连着一座。但人生要志存高远,敢于奔向理想的目标。因为登上一座新的高山是一种超越,是一种能力的展示,也是对自我生命的丰富、完善和发展。诚然,也许你攀登了一生仍有没有到达的顶峰,也许所有的汗水都白白挥洒。但是,或是登山、或是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不必太刻意地在乎结果,只要你拼搏了、奋斗了,就无愧无悔。因而我说,朋友,切不可停下脚步,一程有一程的领略,千万不要在思想的山脚下留连低回。只要你上路,就会发现诱人的景色,只要启程就能体会到跋涉的快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