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25|回复: 16

梁武帝与达摩谈禅 [复制链接]

authicon383949 发表于 2011-3-16 22:10:2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8:58 编辑 <br /><br />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梁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四十八年),享年最高(八十六岁)的皇帝。他从小聪慧过人,文武兼备、博学多才、长于文学、精通音律、并善书法。
  他又是我国历史上最坚信佛教的皇帝,自称“三宝奴”连皇帝也不想当,一心想出家当和尚。在他执政期间,为了宏扬佛教,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是立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大建寺庙,广收僧人,推动佛教在全国广泛发展。理政之暇,早晚都到同泰寺礼佛诵经。《梁书.武帝纪下》载:梁武帝“大通元年九月癸巳,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这是中国佛教寺院设“无遮大会”的最早记载。(举办“无遮大会”的目的,主要是布施。同时,也是佛教界讨论教义,辩析疑难、深研佛法,破斥外道与邪说的重要场所)他在寺内讲佛时,完全放下皇帝架子,以普通僧人姿态,带头遵守佛门清规戒律。甚至独对青灯古佛“刺血书经,坐禅不食”礼佛达到了“无我境界”。并著佛教书籍数百卷,曾作《会三教诗》:“穷沅无二圣,测善非三英”所谓无二非三就是佛教最高、儒、道是佛的辅助。二是严格按照佛门弟子戒律要求,自觉过清苦僧人生活。他做皇帝后就自觉地将皇帝的种种奢侈生活享受取消,完全按照大乘佛教戒律长斋素食,即使参加重大祭祀活动和朝庭举行盛大宴会也只食蔬菜,不吃肉、禽、鱼、蛋,更不准饮酒。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一天只吃一餐菜羹、粗米饭。身上穿的是布衣,一顶布帽戴三年。床上挂的是木棉制的黑纱帐,一条布被盖二年。三是利用皇帝权力将佛教理论和佛教生活方式向全国人民普及和推广,例如放生和素食,是佛教徒主要的宗教实践活动,《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不杀生作为戒律之首。他联系实际下令全国僧人一律不准吃肉(印度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以来,僧人一直是允许吃肉的)开创了中国僧人素食的先河,中国僧人从此一直坚持素食直到现在,这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印度佛教僧人生活方式根本不同的区别之一。他想,不准吃肉当然就不会杀生,从制度上根本落实了戒律的实行。同时在全国推广和提倡素食,从而保护了珍稀动物繁殖和发展,促进了生态平衡,对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四是慈悲为怀,悲天悯人。史载:他执政期间非常重视人权,把佛教“众生平等”思想作为自己施政的理念。对人的生命极为珍惜和尊重。他下诏规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许上诉申辩,必须经他亲自审阅批准后,才准行刑,任何人都没有杀人权。这就减少和避免了许多冤假错案。据说, 每当他审阅这些死刑案件时,心情非常沉重、满怀慈悲、怜悯之情,甚至涕泣、关爱生命、溢于言表。
  梁武帝信佛做的最为惊人的事就是他不顾大权旁落、不顾社稷安危、不顾朝臣反对,四次舍身同泰寺(即现在南京鸡鸣寺)甚么叫舍身?就是不仅舍弃皇帝的权威和尊严,不当皇帝,而且舍弃自己的肉身,去庙里当和尚(应该说是最彻底的舍弃了)。他的这个惊人之举,确实给满朝的大臣出了个难题,从古到今,那有舍弃千万人梦寐以求的皇帝不当,去做和尚的呢?好在朝里做官的都不是俗人,官做得越大,脑子越灵、城府越深,越是工于心计:这皇帝老儿不当皇帝当和尚到底安的甚么心?如果是退位或禅让他又
没有公开宣布接班人呀!看来他皇帝还是要当的,也许可能是对大臣们的考验?我宣布不当皇帝,看你们怎样表演?如有异心,不就露馅么?于是那些素以“谨慎”著称,老谋深算的大臣就想出了个万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舍给同泰寺了,但为了国泰民安,天下苍生幸福,只好用钱来向同泰寺赎回来,这样做不仅梁武帝有面子,同泰寺也乐意,因为拿到这笔钱可以更好地发展佛教事业。说实话,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真实用心是甚么?这是个千古奇谜,古今多少聪明人都猜不出谜底,我们当然无能让古人说话,所以只好存疑,唯一希望,看来只有梁武帝自己知道了。
  因为梁武帝按照佛教经典理念治国,采取了许多关注民生、为民谋福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一片团结,祥和局面,这片祥云甚至飘到了海外。正如宋代圆悟克勤在《碧岩录》第一卷中说的:“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来”意思是说,达摩在印度了解到大乘佛教在东土传播的盛况,甚为高兴,于是渡海东来了。
  菩提达摩(528或536)简称达摩,亦作“达磨”南印度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禅是梵文DbYane的音译“禅那”的略称,原来意译为“思维修”,“弃恶”,后通常译作“静虑”:“定”指心专注一境而不乱。说到禅宗,如果寻根探源,就得从佛教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这个佛教故事讲起。据说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王舍城灵鹫峰上主持法会,千万人众,齐聚世尊座下,以求开示。世尊只是扬起手中一枝金色毕钵罗香花,默然无语,大众茫然不知佛意,唯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慧眼观看,当即对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作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法会以后,世尊携迦叶到多子塔前,命迦叶登上法座,将金缕僧伽梨衣披在迦叶身上。一再嘱咐,汝当护持、传付将来、勿令朽坏。这就是佛教禅宗“衣法双授”的传法典故。摩诃迦叶遂成为西天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代代相传,菩提达摩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祖。
  达摩渡海来到中国传播印度佛教禅学,他带了一件棉布袈裟,说是禅宗祖传传法凭证。达摩禅学精髓是将原来印度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小乘禅”、“大乘禅”的复杂繁难的禅定方法简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亦称“壁观”或“坐观”,即面壁静坐,以达到“舍伪归真”、“无自无他”的境界。相传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终日默然,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行入包括“报怨行”(放弃一切反抗心理)、“随缘行”(放弃辨别是非心理)、“无所求行”(放弃一切要求和愿望)、“称法行”(依照佛教教义去行动),认为这样就可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⒅⒅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authicon383950 发表于 2011-3-16 22:10:5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8:58 编辑 <br /><br />达摩是在梁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来到梁朝广州的,当时的广州刺史萧昂也是个佛教徒,对达摩到来热烈欢迎,并及时奏报梁武帝,梁武帝听说达摩是印度佛国来的高僧,极为高兴,立即下令要萧昂派人护送达摩来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达摩抵达南京,稍事休息后,梁武帝亲切接见了他,对古印度佛教和禅学共同进行了探讨,许多佛教典籍对此都有记载,现将《五灯会元》中一段话,摘录如下: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达摩与梁武帝论禅这段话,以我对禅学的肤浅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层意思:一是梁武帝问达摩,我自从当了皇帝后,写佛经,造佛寺,培养发展僧人,不可胜计,同时还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净身持戒,敢问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应该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众那怕在佛寺功德箱内投下一文钱,都说有功德,何况梁武帝投入那么多钱财?!出乎常人意料的是达摩竟说:“这些并没有甚么功德”。二是梁武帝大惑不解,于是质疑问道:“何以没有功德?”这就关系到对“功德”这个概念的理解了,达摩说:“这些只是世间的福德,因为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诸事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内证得自性即是无功德。”因此,布施、念佛、造寺等,虽然都是做善事,都能得到因果福报,但单有福报而无功德。终不可能出离生死苦海,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坛经.忏悔品》中说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又怎能成佛呢?三是梁武帝接著追问:“甚么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达摩说:“真正的功德是“净慧智圆、体自空寂”就是说能自见真如自性就是功,能视一切众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间没滞碍,常见真如本性、本自具有的真实妙用,这就叫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求。一句话: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内心修炼、明心见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觉合尘即是众生,心若背尘合觉即是佛,从而达到精神永驻万劫不变的最高境界。四是梁武帝又问:“得道高僧至高无上的真理圣谛,第一义谛的境界是甚么”?达摩说:“境本非境,界亦无界,世界本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五是梁武帝听了茫然不知所云,于是咄咄逼人直问达摩道:“既然无圣,那么现在与朕说话的人是谁?!”他那知在达摩眼里“本来无一物”那里有甚么皇帝?!虽然如此达摩还是菩萨心肠,因势利导,指点迷津的说道:“不识”多么充满禅机智慧的回答呀!意思是说: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来便是空寂、圆融、清静、妙密的无相。《金刚般若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梁武帝如能感悟到这个层次就功德圆满了,可惜梁武帝执著有为,心存邪见,不识真正法性。达摩此时自知无法度化这位皇帝,于是告别回驿馆。
  达摩在金陵逗留了几天,在“萧寺”墙壁参观了著名书法家萧子云所书的飞白书法“萧”字,他在壁前观摩了半天,深为中国书法的神奇震撼。随后悄然走出城去,来到长江边,只见秋风阵阵,岸边的苇子在风中起伏不定,他随手摘下一根芦苇抛向江中,飞身向江面一纵,双脚恰好落在那根苇杆上,只见那苇杆好似一只小船,乘风破浪的向江北驶去。
  达摩脚踏苇杆,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临别给他的示偈:“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去年在羊城登岸,今日暗渡长江,果如师父所言了。
  梁武帝经过几天静思后,稍有所悟,于是派人来请达摩。来人来到驿馆,不见达摩,说是往江边去了。追到江边,只见达摩双脚踏苇、神定气闲、长袖随风、飘然已到江中,知道来迟一步,追悔莫及,从此留下了“达摩一苇渡江”千古神话。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在印度,佛的禅宗法脉传给其弟子大迦叶,大迦叶为印度禅宗第一代祖,菩提达摩大师即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出家前是南印度香至国的三王子,像释迦佛一样也是太子,后来随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出家修行。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达摩跋山涉水,从天竺来到中国弘法,将禅宗传入中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称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圆寂前嘱咐达摩说,吾灭度后67年,要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震旦(中国),那里弘扬佛法的机缘就成熟了。当般若多罗祖师说这番话的时候,达摩已经50多岁了,师父竟然告诉他67年以后,也就是当达摩120多岁时到中国去弘扬佛法。当然,一般人好像很难理解和接受,谁知道自己哪天死啊?!67年后,120多岁的达摩祖师航海来到中国广州。梁武帝信佛,得知来了一位印度高僧,非常敬仰,就派人专程迎接达摩祖师到金陵(南京)弘扬佛法。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挂单)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广州华林寺
  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的北边有个地方叫西来初地,里面坐落着广州市四大丛林之一的华林寺。话说当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到中国传教,远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经过三个寒暑的跋涉奔波,终于在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来到广州。后人尊崇他是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便称他最初登岸的地方为“西来初地”。一千多年过去了,昔日还是珠江边的“西来初地”一直沿用至今。
  东土禅宗传妙法 西域宝甸辟华林
为了您的安全,请只打开来源可靠的网址
打开网站    取消

宀宀

authicon383951 发表于 2011-3-16 22:11:4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8:58 编辑 <br /><br />达摩见梁武帝及其他——《能靠信神佛保护环境?》读后
2007-09-02 23:08:49 来自: zenmenow
达摩见梁武帝及其他——《能靠信神佛保护环境?》读后
顷读陶世龙先生《能靠信神佛保护环境?》一文,予深然之。此寺之重建,实蕴含一大生意经也,其意倒未必在乎佛法、禅宗之重光。中国佛教史向来充斥种种鬼话、神话、糊涂话,今又被涂脂抹粉地祭出来作公关文案用,苦哉!
达摩是中国佛教史上“箭垛式”的人物,有大量神话传说层层累积在他的史实上,让他的面目变得模糊不清。如果仔细考究,他不过是公元六世纪时流浪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南印度普通禅僧。
根据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关于达摩事迹最早的记载,是东魏杨衒之(公元五四七顷作)的『洛阳伽蓝记』、昙林(约五八五卒)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道宣(六六七卒)『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其中只提到他从南中国一路走到北中国传法,其学说特色是“二入四行”,主要实践是以修壁观为主的禅定和苦行主义的头陀行。至于所谓在建康(今南京)与梁武帝会面,言语不合,然后一苇渡江的传说,那要到唐代才现诸文字。
按照常理推想,这件禅宗史上的超级大事件(《碧岩录》开门第一则)如果真的发生,两位当事人的传记乃至同时代的各类史籍、文字应该大书特书才对,奇怪的是,实际上却毫无踪迹。非要等到九世纪的中国禅初兴,这话儿才冒出来,且越到后世增加的内容越多、越绘形绘色,说明只能用一层层涂刷新颜料上去的“层累说”来解释。
印顺评价说:“──「廓然无圣」的问答。对当时(十世纪)的禅师来说,这是一则好公案。然将这则公案,作为达摩与武帝的问答,那又不免是托古造新了!”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达摩与梁武帝的对话内容确实能很好地阐发禅宗要义,但与其执为信史,毋宁视作是庄子所擅长编造的新寓言。应当将这类后人附会上去的故事理解为禅宗新宗派理论发展时对古史进行的创造,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真的当他发生过一样。这是需要后人自带眼目识取的。
而新闻稿中提到“达摩见梁武帝不能领悟,便深夜不辞而别,梁武帝闻讯骑骡星夜追赶,至幕府山时山壁突然闭合,夹住骡子,梁武帝叩头求天,山崖稍开,梁武帝勉强通过。”这话如果出自一位导游小姐之口,我无话可说,只能用《达摩易筋经之第二式:横担降魔杵》来应付,曰:足趾柱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但竟然是一位佛教高僧(定山寺住持)所说,那说者就要么是非常愚蠢要么别有用心了。
这类猥谈,第一眼看去就没有查稽佛典的必要,仅用正常人的常识判断便知是胡说八道。(虽然我还是查了大正藏,结果可想而知。)试想梁武帝以九五之尊怎么会在没有随从的前提下出行?还要颇为滑稽地骑骡?他可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难道他不会骑马的说?鲁迅先生讲过一个柿饼的故事:一个农妇清晨醒来,想到皇后娘娘是怎样享福的,肯定是一醒过来,就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新闻稿中渲染这些达摩的神异,自然是为了借这个招牌来隆重烘托出定山寺在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可惜不争气,定山寺基本上是历史上毫无名气的一家寺院。连新闻稿中自己也承认“定山寺历史上曾数度兴衰,由于缺少史料,目前还不了解其‘身世’” 。
既然达摩不可能住过定山寺,新建定山寺的最大卖点“禅宗祖庭”四个字势必落空。何况禅宗祖庭四个字,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封的。根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解释,“与某一宗派之创建或发展有重大关系之寺院,而为后世该宗信徒所认可者,即为该宗之祖庭。”可见要成立此称号,要满足两大条件。而这两大条件,就算达摩一屁股住了三年吧,也并不符合。
众所周知,传说中达摩面壁九年、创立禅宗、招收弟子慧可等种种重要举措都在北方的少林寺,自唐宋以降,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是丛林内外、举世公认的。而定山寺,前面已经说了,在禅籍中鲜少提及,提及时也和达摩毫无干涉。退一万步,就算达摩住过,他也没有在寺里有过什么作为、留下任何作为的痕迹,怎么能随随便便就谬称祖庭呢?如果解释说,光是达摩住过就配称作祖庭,那须知行头陀行的和尚是云游四方的,达摩足迹遍及中国,之后赵州从谂之类的大禅师那都是行脚几十年的好汉,如此,天下泰半寺院都应是禅宗祖庭呢!哪里轮的到定山寺出来称王称霸。
新闻稿又说“禅宗作为佛教中最具中国文化和本土特色的一派由此在中国弘扬开来,而南京则是禅宗的发祥地。”不通之极。真的按照这句话的逻辑,那么我看就没必要重建定山寺了,应该重建梁武帝的宫殿才对,因为达摩与梁武帝那段至关重要的“无功德”、“廓然无圣”对话,可是发生在梁武帝宫殿的呀,和定山寺一点干系都没有。
有必要顺带提及的是,新闻稿中提到“在《五灯会元》和《指约录》(应为《指月录》,不知道是记者大人笔误还是住持和尚没说清楚)等佛教典籍中,记录了许多有关定山寺祖师的语录和禅宗公案。”这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两本书记录的禅宗祖师有几千人,但提到“定山寺祖师”的只有1人,滁州定山神英禅师,此人在禅史上只有一则公案行世,是禅五家七派中沩仰宗的传人,沩仰宗到唐末就失传了,而后来明清时定山寺是临济宗的据点,不是自己人,师承关系无法建立。
其实搞出1500年的历史、什么禅宗达摩祖师祖庭,乃至有个清代的碑比少林寺同题材的碑早都拿出来炫耀,说千道万,不过是营销手段,也就是特劳特定位理论中的“占第一”的应用。《定位》中提到,某样产品要卖得成功,必须通过种种广告宣传手段,在消费者的心智阶梯上确立本产品“第一”的印象,也就是说到某一类产品,务必让出钱的人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就是你的产品。比如创可帖大家一说马上想到邦迪。同时,要通过种种宣传伎俩,暗示和诱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喜立兹啤酒说“我们的啤酒瓶子是真正用蒸汽清洗过的”。“喜立兹”啤酒并没有说其他牌子的啤酒不是用蒸汽清洗的,但是消费者会在主观上认为别的牌子的啤酒不是用蒸汽清洗的。一块碑比少林寺的碑建的早有什么要紧,少林寺的古迹肯定多过定山寺多矣,重要的是让信众一叶障目,模模糊糊地觉得本寺比少林寺还了不得。
重建定山寺时既然采用了种种神话鬼话的包装,又加上打造什么“第一”的大佛为招揽,那么其商业的目的也不言而喻。善良的陶老先生别真的以为这帮人是有理想、有信仰、为了复兴什么禅宗祖庭的佛门肖子——我向来是不惮以恶意来揣测别人的,他们慈眉善目的作态后内敛的是拉大旗、立山头的野心,目光所及,还是信众的钱包、钱包和钱包罢了。
中国历史上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一旦佛教大兴土木表面上开始繁荣得不得了时,例如三武灭佛前的佞佛狂热,一是内部真正的佛教义学却在走背反的下坡路,二是外部危机也马上要来震撼佛教了。值此53.1米的玉制卧佛开工之际,希望当代佛教的衮衮诸公们真的长点记性。
附一:新闻:1500年南京定山寺将重建
位于南京浦口的定山古寺始建于公元503年,后佛教禅宗祖师达摩一苇渡江后驻锡于此,为禅宗发祥地。昨天记者了解到,这座千年古刹将重建,并在寺北的狮子山上修建长53.1米的玉石卧佛。
眼下,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正在对定山寺遗址所在地进行考古发掘,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了长约100米、宽约6米、深约1.5米的探方,里面有砖铺地面、砖砌墙基和砖砌水井的遗迹,其中水井深约10米处有井水,考古队从这口水井里发现了一个长约40厘米的砖质龙头构件,估计原来应该安放在建筑物的檐角。定山寺历史上规模庞大,有“跑马关山门”之称,且历代屡建屡毁又缺乏文字资料,因此目前很难确定这片遗迹的年代是宋代还是明代。
据定山寺住持智光法师介绍,南朝梁武帝崇佛,于公元503年为一个名为法定的僧人修建了定山寺。公元526年,印度高僧达摩经过3年海上漂泊到达广东,梁武帝派使者将其迎至金陵(今南京),两人的对话成为有名的禅宗公案。达摩见梁武帝不能领悟,便深夜不辞而别,梁武帝闻讯骑骡星夜追赶,至幕府山时山壁突然闭合,夹住骡子,梁武帝叩头求天,山崖稍开,梁武帝勉强通过。后人把这条小道的两侧山峰称为“夹骡峰”,此岩壁上至今还留有“达摩洞”。梁武帝赶到江边时,天已大亮,达摩见有人追赶,便折苇渡江而去,这就是有名的“一苇渡江”。达摩渡江后便住在定山寺,至今定山狮子峰下有一处突出的崖石,被称为“达摩岩”,岩下“面壁处”留有达摩“宴坐石”,石上达摩的跌痕、掌痕清晰可辨。达摩在定山寺住了多久史料缺乏明证,只有清代的地方志《江浦埤乘》记载是住了3年,由此可见,禅宗作为佛教中最具中国文化和本土特色的一派由此在中国弘扬开来,而南京则是禅宗的发祥地。
定山寺历史上曾数度兴衰,由于缺少史料,目前还不了解其“身世”,但据推测定山寺最兴盛的年代应在唐宋,在《五灯会元》和《指约录》等佛教典籍中,记录了许多有关定山寺祖师的语录和禅宗公案。1954年一场山洪彻底冲毁了这座千年古寺。
目前定山寺还留有两处重要遗迹,一处是寺后的山坡竹林里有一个石碑,上面刻有达摩一苇渡江图,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立于渡江芦苇之上。据介绍,石碑为当年80岁的临济宗32世主持洁云法师所立,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
一处为山脚下的“卓锡泉”,传说达摩思念故乡泉水,以锡杖卓地,泉水汩汩而出,因此得名。泉水离地4米左右,有石阶可下。
据悉,这次定山寺重建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亩。恢复后的定山寺将体现3大特色:一是禅宗发祥地,保留各类与达摩有关的遗迹;二是遵循南朝建筑艺术风格,重现当年清雅、隽永的建筑景观;三是修建玉制卧佛,长53.1米为世界之最,卧佛安放在山顶的铜殿内,铜殿顶上是一朵千叶宝莲,花蕊中矗立释迦佛13.5米高的童年像。
附二:《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疎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27]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谘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疑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诰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余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


authicon383955 发表于 2011-3-16 22:25:28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研究研究,当驴有没有当皇帝好

authicon383963 发表于 2011-3-16 23:08:3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8:58 编辑 <br /><br />很佩服你的文采和见地。

hh

authicon383965 发表于 2011-3-16 23:10:1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8:58 编辑 <br /><br />[quote]太阳研究研究,当驴有没有当皇帝好
初步研究,各有千秋。
当驴比较自由,可天马行空,但有时受财力限制。
当皇帝钱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行动不自由,无法自由的徒步登山,亲近大自然。

◣◣

authicon383966 发表于 2011-3-16 23:12:0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8:58 编辑 <br /><br />[quote]很佩服你的文采和见地。
惭愧惭愧,不是我写的,全是转发

。。

authicon384002 发表于 2011-3-17 07:05:12 |显示全部楼层
等有时间好好瞧瞧,太阳辛苦!

authicon384003 发表于 2011-3-17 07:05:2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8:58 编辑 <br /><br />[quote]
初步研究,各有千秋。
当驴比较自由,可天马行空,但有时受财力限制。
当皇帝钱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行动不自由,无法自由的徒步登山,亲近大自然。
                                                                              

дд

authicon384006 发表于 2011-3-17 07:13:04 |显示全部楼层
初步研究,各有千秋。
当驴比较自由,可天马行空,但有时受财力限制。
当皇帝钱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行动不自由,无法自由的徒步登山,亲近大自然。
太阳 发表于 2011-3-16 23:10

当驴自由就够了,皇帝睡觉都都不自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灵佳网-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黑公网安备23010402000316号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5-4-20 12:02 , Processed in 0.064342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