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11 09:37:56
|显示全部楼层
老母猪顶子有几个别名,分别叫老兀术顶子,老祖母顶子,金猪岭子。先说神话故事吧:很久很久以前,在三清村后山上有一窝金猪,那不是一个宝贝,是一大堆宝贝呀,多少人在打他们的主意,但老母猪异常狡猾,横草不过,安安稳稳在大山里度过了很多年,他们只喜欢吃橡子,从来不祸害百姓,现在山上依然橡树林立,果实累累。但人们在贪欲唆使下一遍遍进山搜寻,却无从下手。
直到民国初年,来了一个老山东,他在三清村后山上开荒种了一片黄豆地,每天起早贪晚的侍弄,但第一年他一个豆粒都没收,第二年,第三年,一连六年默默无闻的种,但从来不收,村里人奇怪,问他也不说。第七年大丰收,麦浪滚滚,高粱涨红了脸,玉米壮得像个小娃娃,黄豆简直就是一嘟噜一嘟噜金珠子。人们沉浸在收割的喜悦中。这天半夜,老山东用大锅炒了一袋精选的上好豆子进了山,从一个山坳里开始撒黄豆,一直撒到他的黄豆地里,小金猪闻到了豆子香,再也不顾妈妈的阻拦,前呼后拥的往山下跑,老母猪无奈只好跟在后头,警惕的嗅着空气中的味道,一步一步挨到老山东的地头,这时一位老太太看见老山东趴在地上以为出了什么事,就跑上去大喊一声:“你咋的了?”老母猪嗷唠一嗓子,领着一窝小金猪从老山东的陷阱旁跑进了深山,再也不出来了。
也有人说800多年前,一个老道发现一条龙脉,就是从老母猪顶子开始到阿城,老母猪顶子是龙头,安葬金兀术他爹老兀术,往下横头山方向有公主坟,王子坟......阿城是龙尾,所以此山应叫老兀术(wuzhu)顶子。
又说:金兀术的祖母最疼爱他,死后被金兀术厚葬在这里,应叫老祖母顶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孝子可以叫老祖母顶子,从这个名字体现中国几千年母慈子孝的悠久历史,历史学家可以叫老兀术顶子,在这里可以挖掘800多年大金文化,老百姓就叫老母猪顶子,谐音也好,美好的愿望也好,我见青山绿水,心情最好。
老母猪顶子的传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陵墓都曾在胡凯山上,那里被称作女真族的“龙脉”。1155年11月,两位金初皇帝陵寝迁葬于中都(今北京)大房山,胡凯山的称谓从此在史料记载中消失了。
位于阿城区松峰山镇三清屯西北1.5公里的老母猪顶子山南麓,现存两座神秘的陵寝,不过,现在人们只能看到陵墓周围硕大古朴的石龟趺、石人、石羊、石臼(香炉)望柱、石鼓等文物。由于墓葬至今未经发掘,墓主人的身份仍是未解谜团。
这两座金代皇帝陵寝,藏身距金上京故城约50公里的山谷里,坐北朝南。这两座陵墓是1961年发现的,山上林木茂盛,阿什河水在山下流过,山对面就是东北道教名山——松峰山。两座陵相距50米,陵前完整的文官翁仲像高175厘米,头高36厘米,额宽18厘米,肩宽60厘米;完整的武官翁仲像高191厘米,头高40厘米,额宽32厘米,肩宽60厘米。显示着陵墓主人生前尊贵、显赫的身份,且尚武。
胡凯山与“皇陵”
两座金代陵墓所处之地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而且民间素有此处是“皇陵”的传说。当年,刚刚成立的“阿城县文物管理所”,就是根据民间传说找到这两座陵墓的。
据资料记载,两座金代陵墓所处的位置,民间称作“老母猪顶子”。老人们说,这是“老兀术顶子”的谐音。在民间,岳飞、金兀术赫赫有名,金太祖完颜旻(阿骨打)是金兀术的父亲,他因儿得名“老兀术”。考古工作者沿着这条线索,一步一步寻到两座陵墓前。此处临近金上京皇宫故城,按照金代皇家“龙脉”的习惯和陵前的设施,这陵墓也应该是“皇陵”规格。如此推断,“老母猪顶子”就应该是胡凯山。
《金史》载“胡凯山者,金之合陵之地是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最初被葬在“宫城西南”,1135年(天会十三年)2月,根据金太宗遗嘱,太祖陵墓迁至胡凯山与太宗合葬,分恭陵、睿陵,史称合陵。1155年“改葬大房山”,金太祖的陵墓仍号睿陵,金太宗的陵墓仍号恭陵。
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曾把胡凯山视为他们的“龙脉”。当年以完颜部为代表的女真族崛起,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领导下,推翻辽王朝建立大金政权,他们死后也要守住“龙脉”。但历史上朝代更迭,曾经的胡凯山却已无处可寻。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