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3日重返兰西
为了不再沉重
——4.13助学侧记 又过了一年,再去远大乡奋斗小学。那里的孩子怎么样了?学校发生了哪些变化?哪里的贫困户生活有改观吗?一路上有许多期盼的答案,许多假想和猜测,许多希望和憧憬,随着一路颠簸终于接近了现实。
与一年前的奋斗村没什么两样,进村路口的大坑填平了,车得以顺利的开进学校。范校长见到我们非常高兴,介绍了学校和贫困学生的一些情况。奋斗小学现在还有六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7人,比上年减少了两个教学班约50个孩子。去年帮扶的20个孩子除有的已经升入初中外,其余的都在今年的帮扶名单之中。值得欣慰的是没有辍学的。学校的操场比去年平整了许多,旗杆和领操台正在整修,沿着校园围墙的白杨树已经开始吐绿,校园唯一的体育设施破旧篮球架依然横卧在操场边经受着风凋雨蚀,教室里的桌子已经换成了水芙蓉募集的桌子,穿过幽暗的走廊和库房是去年几家论坛共同捐建的图书阅览室,图书摆放还算整齐,随意抽出一本书,页角有卷曲痕迹,看来书还是发挥了作用。操场的西北角立着新增的卫星接收天线,这是国家用于农村小学远程教育的专项投入设施,但是全乡八个小学只有两个小学能够投入使用,其他六个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与去年不同的是本次捐助活动前期准备得相当充分。二十多个接受捐助的孩子端坐在教室里,北丐召集义工们事先已经将捐助的衣物和学习用品分装完毕,按照包装物上的名字依次发放。十几名外国留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且捐献了衣物。有个义工反映孩子们的学习用品使用和保管得不够好,为了了解真实情况,我走进教室,随机看了一下一个带书包孩子的铅笔盒,打开脏兮兮的铅笔盒,里面没有一支完整的笔,尺子和量角仪也斑痕累累。我当即问孩子们去年发放的文具够不够用,“够用”、“不够用”两种声音都响起来。我问了坐在前排的鲁丽华,她说:“节省着点,够用的”。 走出教室,北丐和我与几个新结识的义工围着范校长和教工聊起来,范校长介绍学校目前有7名教师,其中两个没见过面,这两名吃财政饭的教师出钱雇人替他们上班教课,这种情况在边远的农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只是“上面”不让乱说。谈起为学校捐建体育设施,我们都有这个想法,但是具体实施要商量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最终后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方案:北丐组织实施购置所需钢材,然后按照图纸下料分割,将钢材运到奋斗小学后,范校长找当地的焊工,按照图纸焊接,并且用河流石和水泥浇筑安装,确保安全。所需费用由我们募集解决。谈到篮球架的修整问题,学校负责篮板的简单修整,北丐负责购置篮筐和蓝网,学校组织人重新地竖起。谈到教室的照明问题,北丐出所需的电线、灯具和电工,学校负责电源,让孩子们能在亮堂的教室里学习。谈到捐建微机室的问题,目前学校只有范校长能用计算机,其他老师还没能接触到,如果捐建微机室,教师只能由范校长承担(或者由义工定期支教),北丐已经募集到一部分微机,帮助海伦县百祥中心小学建起了微机室。如继续帮助奋斗小学捐建微机室,还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分发捐赠物品的工作很快结束,义工们选了几个贫困学生家访,除一台中巴外,其余的五辆车分赴远近不一的农家。我与北丐沿着凸凹不平的小路走到村口,这里的一切依旧,低矮的泥草屋、坑洼的乡间路、露着白茬的盐碱地、面色如土的农民……
下午12:40,车陆续得到达村口的集结地,大家商议在榆林镇吃正宗的筋饼。一路上除了舰艇得车胎偶尔撒娇相当顺利。到达榆林镇选了一家较大的饭店,外国留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坐在一桌,其余的12个人做成一桌,有滋有味的吃着正宗的筋饼卷菜,开心的笑声和着满心的喜悦,结束了丰盛的午餐。
接近下午3点,启程返回哈尔滨。除了与乌托邦谈起他赴青海藏区杂多支教的事儿,我更多地在思考扶贫助学的意义所在。从事民间扶贫助学的很多人都是怀着善良的心默默的做着常人不解的事儿,他们去做而不是为了回报,他们去爱而不是为了彰显,他们付出而不是为了自己(借用交广的广告词)……,他们为了什么?为了减轻贫困者的痛苦程度,为了贫困中的孩子们能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摆脱贫困,为了心灵的那么一种慰籍,为了梦想中的那么一种温暖与和谐,为了心里不再沉重……爱还需要理由吗?
谨此,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全体义工致敬!
(风的颜色撰文http://www.i-food.cn/dispbbs.asp?boardID=21&ID=21378&page=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