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1|回复: 16

(纪实转载)对一个户外失踪者的搜救 [复制链接]

authicon45046 发表于 2008-11-27 15:51:21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心底真诚的为这位老师祈祷。生命是宝贵的,因为他不仅仅属于你个体。

             拯救一个失踪的地理老师
             三联生活周刊 文章作者: 王恺 徐颢妍


       如果按照简单叙述,北京五中教师任铁生的登山失踪,及其之后的救援行动很简单。9月30日清晨5点,任老师没有交代要去哪座山就出门了,登山是他的爱好之一。之后他就彻底失踪,10月1日家属报案,到绿野网进行搜救呼吁。

  之后的救援,可以说是近年来规模最大、参与者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山地救援。也许,用一个普通救援者的话来形容,更能说明这次救援的实质:“我们不仅仅是在救援一个失踪的地理老师,我们也是在救援自己的心灵。”

  聚拢

  10月1日的北戴河海滨非常舒服,微凉的天,使这里人稀稀落落,只感到海风习习,否则,“海猫”也不会选择在这种游客集中的地方出游。海猫40 岁出头,人生越来越简单,他早已放弃了繁琐的日常辛劳,靠一些投资项目生活,“都是小项目,菜市场什么的”,这样,他就有大量的时间爬山,“和众多的山友一样,把爬山当日常生活”。

  当晚回来,本想接着找地方去玩的,可他看见了绿野论坛上任铁生爬山失踪的消息。10月2日,身为绿野救援队核心成员的海猫就开始了搜救工作,一直到11月中旬,40多天了,救援行动还没停止。

  坐在我对面的海猫还是山友打扮,黑瘦、结实,即使不爬山的日子里,他也习惯了这样全副武装的穿戴。从2003年始,海猫就和一帮朋友成立了救援队,“封闭训练了半年”,培训各种救援技巧,对付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上的救援任务很有经验。这两年,随着登山的山友越来越多,事故也越来越多,甚至他养成了节假日随时待命的习惯。

  可是,任老师的失踪还是和以往的救援很不一样。10月1日下午回家,他和几个朋友一直讨论到凌晨1点多,麻烦的不是山势险峻,京郊的山和海猫他们曾经爬过的大山没有可比性,最麻烦是,这次是“无目的救援”。距离任老师失踪已经接近40多个小时,“他究竟去了哪里没有一点消息”。加上不认识任老师,对他的登山习惯毫无所知。

  有经验的海猫开始寻找各种线索。9月30日任老师离家后再无消息,家里人习惯了他的登山活动,所以他当天没回家,也没特别在意。可是第二天越想越不对,因为他以往在外爬山,几乎多晚都往家里赶。任老师的山友“煽木”说,“他们家里人打电话问到我的时候,我立刻回忆起来,有次我们下山已经深夜了,他还叫了个出租车回家”。

  唯一的线索几乎不成为线索,就是61岁的任老师有个愿望:在有生之年,要把北京周围的山全爬遍了。

  为了确定任老师去了哪里,海猫去任老师的学校,检查了他的电脑硬盘,可是硬盘中了病毒,里面没有任何记录。家里留下的日记显示,任老师准备爬西边的几座山,“最远的甚至靠近承德”。

  万般无奈的海猫开始找朋友帮忙搜索任老师的手机信号,“一般查信号,要上报公安部门层层审批,可是我们靠内部关系很快解决了”。

  10月2日传来消息,最后任老师的手机信号来自妙峰山区域的禅房机站,“那就去妙峰山区域吧”,随后几天,近百名山友们分成多个小队,在附近开始了专业搜索。“一边搜一边疑惑,那里的山不算高,随便走几步就能看见机站,再走几步甚至能看见外面的房子,怎么任老师这样的登山老手会迷路呢?”海猫对我说。

  10月2日,远在青海玉珠峰进行雪山攀登训练的罗艺沉浸在同样的思考中。他也是10月1日知道任老师失踪的消息的。和海猫他们不同,48岁的罗艺认识任老师,他很亲切称呼任老师为“老铁”,两人甚至在9月13日——今年的中秋节还共同爬过怀柔的黄花顶。“那次爬的时候吵架了。”罗艺非常懊悔地对我说。

  任铁生虽然61岁,可是性格很“强”。罗艺的理想之一是爬上珠峰,平时拿北京这些野山做训练,同样也有强悍的性格。“两人在黄花顶那种小山居然走失了,他看见一段峭壁,坚决不肯让开,非要爬过去,结果两人分开走,失散了几十分钟。”在罗艺看来,老铁的自我太强大了,“不尊重别人意见”。9月24 日,老铁约罗艺去爬云雾山,“我就拒绝了”。因此,30日那天老铁的爬山计划罗艺也就不知道了。

  在回青海的火车上,罗艺接到了任老师家属的电话,“当时还没有当回事,想着以老任的本事,北京郊区的山是困不住他的”。可是,在青海极度劳累的训练时,罗艺才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每天和家属通两三个小时的电话,查问各种消息”。雪山上的营地信号出人意料的好,空气虽然稀薄,“可是脑子里边高度亢奋,一直想回去怎么进行搜索”。

  聚集在禅房地区的山友越来越多。今年夏天雨水多,草丛茂盛,在一人多高的草丛里行走特别要注意,而海猫他们发现,多了很多新问题。搜寻的队伍中,有几个老年人行动迟缓,一看就不是常爬山的,一问,才知道是任老师的知青朋友,“有个老头,手里被插了刺,一点不在乎,说要和我们强行搜索”。还有个 60多岁的老头,有心脏病,可是非要从这座山头搜索到另外一座山头,这些甚至连基本设备都没有的热心人成了麻烦,“在山里没手机信号,再丢一个怎么办?” 于是,他们要求所有人16点必须全部下山。

  也许因为是老师的缘故,任老师的朋友比一般人多,这些散落在山上的朋友成为救援队员们的心事,可另一方面又特别感动,“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走在一起,还是救援史上少有的事”。

  10月4日,有山友在草丛里找到了脚印,海猫还记得,那脚印不清晰,可是专业的山友还是成功采集下来,拿到任老师家里辨认。家属记得,任老师穿了双产自意大利的登山靴,“到底是不是完全符合,家里人也说不准”。

  这种模糊性,使很多人开始怀疑搜索的方向是不是错误了,煽木就是其中一个。55岁的煽木从前做过刑警,也当过历史老师,这些都养成了他爱思考的习惯。他和任老师也是山友,和罗艺一样,他对任老师的登山习惯不是很佩服。“老铁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错,我们一起爬山,他总是很强大地走在前面,坚持要带队。”一点也不像是他那个年龄的人。

  煽木说自己的网名之所以有煽字,“就是因为我喜欢煽风点火,爱怀疑”。因为最初的搜索计划是凭借手机机站信号给出的判断,他就一直不肯相信,他宁愿自己去判断。

  今年3月,煽木因为脑梗阻住院治疗,到现在为止,右边的身体还不太灵活,可是接到任老师家人的求救电话后,他毫不犹豫参与到救援中。与专业的山友们相比,煽木不像个山友,他的设备不专业,登山服与那些爱好者们相比也显简陋。“我不相信那些,我连手台(对讲机)都没有。”他有些骄傲地对我说。

  10月2日开始,煽木开始5点半就起床,7点多就到进山的路上转悠,找9月30日曾在附近的山民、公交车售票员做调查。更为艰难的寻找班车上坐的乘客也成为他的任务之一,“我就觉得他走的是另一方向”。

  经过调查,煽木确认,“老铁走的是另一方向的铁陀山”。两个山民清晰地记得,一个像任老师模样的人曾经在9月30日上午问过他们,山林里是不是很多山核桃。

  这同样是座近千米高的小山,山上有个1米多高的铁塔,因此得名。进山走一点,煽木就感觉到了山的阴森,2米多高的植被也就算了,这里从前是矿山,有许多挖掘过的矿坑,也有许多没有人居住的废墟,“阴森森的”。

  可是,他的判断没有打动设立在禅房地区的搜寻指挥部的山友们。经过五六天寻找,山友们已经很疲倦,有些救援者认为已经过了搜寻时间,开始决定放弃了。5月份在四川灾区待了一个月的一位志愿者就是在那个阶段下山的,他当时还是救援的指挥人员之一,在他看来,煽木这样的业余登山爱好者的意见显然没有价值。“我们讲究的是专业化,是制度。”果然,6日下山后他就彻底放弃了搜索。

  海猫解释,“很多人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6小时,来救援的时间也只能压缩”。加上上山的非专业救援人员的安全必须考虑,海猫他们已经很疲倦了。“我就在一旁煽风点火也没有用,大家不听我的。”煽木很沮丧。

  不过,煽木的这种沮丧很快得到缓解,更多人用最简单的热情感染了他。“X10”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因为搜救老铁,可能,X10还是个苹果园地铁口的黑车司机。

  X10不是爬山爱好者,她是个热情的无线电迷,属无线电组织“京西HAM”的一员。和我聊天的时候,她还不忘记调整手边的电台信号。迷上无线电之前,她是个爆破公司的员工,爱好都很男性化。说到这点,她哈哈大笑。

  可是她的身体并不好,因为高血压和心脏病,已经病休了几年,“这也是我能有大量时间参加救援的原因之一”,她解释。10月4日晚上,她们小组的电台波段里传出了搜寻任老师的救援队需要一些车辆的消息,“我就报了名”。5日,她看见他们波段的伙伴们已经集合在苹果园地铁口,有个路政部门工作的哥们儿把工程车也开出来了,“我开我那小夏利,大家一起把救援队员往山上拉”。

  从那天起,X10当了半个多月的免费司机。

  在登山救援者中非常出名的“巴顿”也当了后勤,他当的是个不一般的后勤。巴顿有几分像英达,人们本来叫他“国产巴顿”,后来改叫缩写。10月1日晚上,巴顿启动了自己筹划已经很久的计算机救援信息平台,从这里,他可以整合若干救援信息,对救援队伍提供准确的救援援助。

  不过,无论是前线的海猫,还是后方的巴顿,这次救援,前前后后有几千人参加,而且,迄今还没有结束。

authicon45047 发表于 2008-11-27 15:51:59 |显示全部楼层
线索

  10月2日下午,就在老铁失踪已经3天的时候,25岁的“不灭”正陷进库布齐的沙漠中。沙窝子把他的两条腿埋了进去,他形容当时的场景说,“两条腿在沙里面,额头上蒸发的不是汗水,是蛋白质”。

  那时候,他觉得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去库布齐徒步并不是没有发过帖子寻求同伴,可是他这种“疯子”的计划,并没有吸引任何同行,也是他命大,正好有勘探队的车辆经过。

  整整5小时沙埋使他的两条腿都紫了,可是出来后休整了一天,他继续徒步,直到10月6日才回到北京。现在的不灭,完全看不出前两天濒临死亡的样子,他只是个个子极高的年轻人,唯一的与众不同处,就是眼睛非常亮。

  不灭从女朋友那里得知任老师失踪的消息,在和一些山友通了信息后,7日他直接上了铁陀山,那天应该是他上班的日子了。不灭在一家五星级酒店上班,他请了奥运会补休的假,甚至没等老板批准就进了山。

  铁陀山使见惯了山的不灭觉得有点“邪门”,草太茂盛了。不灭1.8米的个子也完全没在草丛中,不过,他很快冲到悬崖口,和那里的救援队员一起开会。就是那时,不灭认识了煽木、“山魈”等人。不灭反复强调55岁、行动不是太方便的煽木给他的感动:“他那么大年纪了,还走在前面。”

  此时,煽木最高兴的是,大多数救援者已经转移到铁陀山,他觉得这才是应该找的目标。他走在队伍前面,黄色的登山服有点旧,却很鲜艳。他不知道自己感动了不灭,而任铁生89岁的母亲却直接感动了他:“那几天我去任老师家,他老母亲哭成那样,可是又不是一味地哭闹,非常识大体,这才使她老人家能在后来写出那封感谢信来。老人家是老辅仁大学毕业的,特别有修养。”更隐秘的原因是,煽木的母亲也在去年去世了,看见老铁的母亲,“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不灭喜欢用专业的“切”来形容自己那天在铁陀山的走法。很快登顶后,他看见一片山楂林,想到煽木所说的老铁的性格,“不服输,看见林子肯定不会让过去,而是钻进去”,他就也毫不犹豫地横切过去。找路的同时,他没忘记和后面人的联系,“草很高,几米远的地方就互相看不见”。刚认识的饕十贰户外俱乐部的山魈勒令他,“必须走几步就叫一嗓子”,害怕出事。

  不灭在树林中穿行,终于,任老师在这片山楂林中待过的最大证据出现。他发现了一张折成记号的报纸,很快,又一张,再一张,这是一片报纸群落。登山的人都会带一些旧报纸,一是在户外使用,二是怕迷路时候做记号,“不会用塑料袋,因为那样不环保”。这些报纸后来经过核查,正是任老师家订的报纸中少掉的那一叠。

  从这些报纸的方向,看得出任老师是思路清晰的,他希望这些记号使自己能更快走出林子。这是个“利好消息”,可是,不灭的兴奋仅此一天而已,他再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和不灭刚刚认识的山魈是户外高手。今年2月22日,春节期间,40岁出头的山魈就带着他培训半年的队员们从北京开始徒步西藏。这种魔鬼式的走法,使现在的山魈看着削瘦异常,人却非常亢奋。同为资深的救援者,山魈和海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山魈亢奋、易怒、很容易全部投入,而海猫平静,在投入之时考虑得比较多。

  一点看不出来,山魈是以前林业部门的机关干部,因为狂热喜爱户外,最终成立了自己的户外俱乐部。

  9月份回京后,山魈一直在整理自己430G的资料,直到10月6日才听到消息,当时就带了自己俱乐部的几个队员,带着压缩饼干上了山,开着自己那辆有点破旧的金杯,“住旅馆住不起,这就是我们的床”。从10月6日开始,山魈和他的队员们一直住在车上,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晚上在山上空气清新,正好想事情。

  24岁的“逍遥”是山魈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在承德长大的他热爱爬山,几年前就辞职,和山魈一起忙户外。救援对于他来说也是平常的事,7日,在不灭发现报纸群后,他站在山上,“脑子里一直在设想任老师的线路,像画图一样”。

  救援知识相对丰富的逍遥的脑子里的构想图中,任老师走的线路不是一片,不会是扇形什么的,“就是一条道”。他从山楂林到山顶后,“不会再走回头路,肯定是向看见房子的地方斜插下去了”。在荒山上住着,想到这里,逍遥一阵激动。抬起头,车窗外是满天的星星。那是10月8日的夜晚。和多数山友一样,逍遥他们都宁愿相信任老师是出了事情,摔倒在哪里,看着那些山林里的山楂和水源,“但是不一定会死亡”。

  9日,逍遥再次从山顶往下切,走到离山楂林不远的垭口,他把自己脑海中的线路思考了一下,选择了另一方向。“草很高,为了不破坏人走过的痕迹,我们是爬过去的,果然看见有些草有倒的痕迹。接着,我又看见了有脚蹬石头的痕迹。”那时候,逍遥心里就想,“就是这里了”。

  下面是悬崖,只能往回走,他一边走一边想任老师当时走的时候的心情。就在往回走的十几米的地方,一小块垭口,他看见了任老师露宿的营地。

  本次救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来的志愿者太多。性格平和的海猫没有抱怨,但是详细讲述了9日人多的场景,“山路上隔不远就是一人,和专业的救援相去甚远”。大多数没有专业知识的救援者都喜欢乱跑,又不知道找到什么才算有用,山魈嘲笑他们说,“他们总以为找到人就是了,其实找到痕迹才有用,可是这些痕迹,又被这些不专业的人给破坏了”。

  这块营地本应该保护起来,才能从这里继续发现线索,可是,就在逍遥找到营地的瞬间,他就极度地愤怒起来:不少人听说他有了发现,纷纷靠拢过来,封闭营地的想法不可能实现了,本来可能存在的线索,顷刻之间就没有了。

  瞬间,营地周围就被踩平了,从各个方向冒出了至少6队20多个人。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营地很专业,下面是灌木枝,上面是一些干草,可以防潮湿和虫类。逍遥一边看一边想:“怎么搭出这么好的营地的人,会被这座小山困住呢?”

  营地很快证明是任老师的,他们发现了被雨水打湿的五中的一张答题卡,背面用签字笔写着“五中退休老师任铁生,9月30日爬上铁陀山,迷路,在此宿一夜。留下此条以备意外。现在往东北方向十字道村行进。”之所以用签字笔,就是因为不会被雨水化掉,这也是登山者的习惯。

  看见这张条子的煽木特别想哭,他说老铁是个不服输的人,可在这里面,“他承认自己迷路了,这张卡片简直就像遗书”。

  从那刻开始,煽木的想法是,老任可能不在了,“他那么爱山,最后回到山里面去了”。

  可是,不认识任老师的逍遥很明显要更冷静,他觉得,只要证明人来过这里,那么就要找下去,“只要不放弃,最终就能找到”。他和刚刚自己破口大骂的那群山友们分道扬镳,“你们找你们的,我找我的”。

authicon45049 发表于 2008-11-27 15:52:36 |显示全部楼层
众人

  确实,微弱的竞争情绪肯定存在于任何一次有多支队伍救援的行动中,谁有了重大发现,哪支队伍曝光率更高,都意味着救援队伍的专业,也意味着救援队伍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山魈未必没有这样的竞争心,“谁都想找到任老师,估计也有救援者是带着扬名的心态来的”。可是10月9日之后,随着媒体的播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来到铁陀山,山魈的心情也越来越坏。所有的排查线索基本上都破坏了,而且多数人不知道怎么找人,只是走来走去,他还看见两个姑娘,在营地前做手势留影,他破口大骂。“滚远点!”

  他开始找一些平常人到不了的地方去排查。海猫他们已经开始组织地毯式的普查,山魈的想法是,在一些人迹罕至处,很可能有线索。连续多日在山上的住宿使他极度疲倦,甚至产生了幻觉,以往方向感很强的他开始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他带领着几个人直冲山下的沟里去,他怀疑沟里的水源可能会吸引任老师往山下走,加上,“我总看见那里面有个没有门窗的红房子”。

  现在山魈承认那种感觉类似于“鬼打墙”,“我们几乎是爬下去的,爬下去发现,那里岂止没有房子,甚至连块砖头也运不下去”。从沟里再爬回去,回到原点,甚至都没弄清楚自己走的是东南方向还是西南方向。

  不过,在这种疯狂的排查中,山魈还是有了重大发现。那是10月10日,“下到沟底,和当地的森林消防们一起爬着,突然发现了树枝上的一条裤子,我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幻觉,再一看,果然是”。前方200多米的断崖处,他们发现了尸体,不过很快放心了,“都成骷髅了,显然不是老任”。这个意外的发现使整个队伍更紧张起来。

  海猫还记得,有几支队伍一直在往断崖下,“就怕任老师掉下面了”。最紧张的一刻,是一支队伍闻到了恶味,还发现了有几只老鹰在天空飞舞,“当时就想,肯定是那里了”。结果队员们下了几截断崖后,发现那里其实是一个鹰巢。

  10月11日,地毯式搜索使救援者发现了另一具尸体。那时候,山魈已经不愿意上山了,他越来越不喜欢山上热烈的气氛,常常有人跑过来问他,听说你发现了尸体?啥样?多大岁数?山魈苦笑,“骷髅长什么样?都一样”。当地警察也来了,不过是因为尸体的事情找山魈去做笔录。山魈回忆自己11日那天的 “混蛋”样子,“坐在山底下的指挥部,抽烟、喝酒,像个混蛋一样骂骂咧咧”。

  不过他也确实有生气的理由,那天坐在他旁边的是个道士打扮的歌手,歌手说这里人多,媒体多,自己就来这里了,并且坦然地告诉山魈,“这样可以增加曝光率,我就可以出名了”。

  是家属的出现,让山魈最终安静了下来。任老师的几个表弟最近都在北京,表弟张家璧说,“本来是来给任的老母亲过90大寿的”。任铁生是个孝顺人,很早就张罗给母亲过生日的事情,还有一个表弟从青岛来北京。没想到,大家来了后,所做的就是竭力寻找他。

  学校的同事郑小军和他关系好,还记得任老师推着母亲轮椅去国家大剧院参观的事情,“还有次去北戴河,他和他母亲坐火车去,叫我用汽车跟着,因为他母亲年纪大了,坐火车受不了,去了那里用汽车就用我的”。母亲住过工人疗养院,觉得那里好,他就非叫郑小军去找那个不知道在哪里的工人疗养院。

  “他没孩子,家里就3个人,而母亲和爱人都是不会爬山的,这也就养成他爱一个人爬山的习惯。”

  家属们都是60多岁的老人,没办法爬到山上,就找了个山里的森林消防队员的家里,给大家煮点东西吃,并且每天用车把一批骨干救援队员从地铁口运到山上来。山魈上山的时候,本来带了很多压缩饼干,“可是没想到会待这么多天,那点饼干早吃完了”。他天天在那里吃青菜面条,感觉上并不委屈,“比我们去西藏的时候吃的好多了”。X10也偶然一次吃到了这个面条,那天着急上山建立通讯机站,出发时候忘记带吃的,从早上7点到下午14点都没吃,家属招呼她过去吃点,她还特别不好意思,“其实我从来不吃面条,可是那天觉得特别好吃”。

  从青岛来的吴柯是任老师的表弟,“60多岁的人了,特别着急,加上每天上山,那时候已经有十来天了,也特别疲惫。可是看见我们回来,他还是很慈祥,尽量不露出难过的样子”。他怕山魈他们在车上睡难受,还安排了老乡家给他们住,由他来出钱。这点关心,让山魈特别自豪,“他对我们几个和对别的救援的人很不一样”。

  更多的人,是被任老师的老母亲的信件所感动。张家璧还记得,“刚开始,老人特别着急,都哭得不成样子”。电视台播出了那些镜头,招引了更多山友来到山林里帮助寻找,“她老人家将心比心,觉得天冷了,那些孩子在山上找人还住那里,她特别怕人家孩子帮自己找人出了问题,所以写了那封公开信”。

  煽木觉得,那封信写得特别好,“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老人家表示,自己虽然难过,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尽快下山,别为了救援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很多平时不怎么动感情的人,尤其一些老救援队员,看见这封信件也哭了。

  巴顿从10月1日开始就一直在完备自己的搜救平台,那个平台主要是一个自动综合系统,能够整合救援中的各种信息,通知所有在山上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下山,什么地方已经搜寻过了,还有什么死角。最重要的,保持所有人的通讯畅通,不能再有搜救的人失踪或遇难。“这是我在四川救援时觉得最重要的,否则你就会发现,信息的缺乏会造成致命的问题。”

  不过,还是有很多新问题超出了他的构思。有的救援者不愿意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有的完全不知道要把自己的信息登录,缺乏保护自己的常识。“幸亏我是软件公司的,知道怎么去更新换代。”巴顿得意地笑。他叫自己手下的几名程序员停下手边的活,针对各种需求,开始整日修改这个新系统。“虽然到现在为止,任老师也没消息,不过这个系统的完备,将使以后的救援更加快速和完备。”

  10月16日,罗艺终于结束了青海的集训,回北京的当天他就上了铁陀山。“还是觉得自己来晚了。”他很平静地说。其实当天他的情绪很难克制,在别人都去寻找山民住宿的时候,他打开了睡袋,睡在了任老师住过的营地上。“看看山势,也想想任老师,其实那时候我觉得他可能已经不在了,可是想想,他倒了,会有无数人站起来。这话比较像‘文革’语言,可那时候真那么想。”

  那天非常冷,山顶上更是,可是罗艺说,他没多久就睡了,觉得是陪老铁过他在山林里的第一个冬天。之后他也一直在山林里住着,“就是这个想法在起作用”。48岁的罗艺有很多理想,爬珠峰、骑马游欧洲,包括目前的找到老任——这些想法有些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可是罗艺说,他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人皆有死”,死亡也没那么可怕。

  山魈10月16日赌气下山,“那时候心里也挺悲凉的,觉得没希望了。加上家属说要给钱悬赏,我一听就更厌烦了”。尽管他的基地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中,从北京走到拉萨,他们的人均伙食费用才2000元多点,可是听到悬赏,他还是很愤怒。

  张家璧解释,那根本不是悬赏,“主要是给一些山民的,希望他们放羊、采药的时候能多看看,帮助找找”。如此之多素不相识的人的志愿寻找的行为,他觉得已经“感天动地”了,“哪里还用得着提钱字?”而且,他和救援者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各种可能性都有,他可能还在哪里躺着,不能行动、说话;也可能是被救援到谁家去了,自己记忆丧失了”。

  10月20日晚上,五中召开了座谈会,也是表达对各方面搜寻任老师的感谢,会上山魈又生气了:“绿野的人总说他们怎么做怎么做,突出他们自己,我当时就急了。”

authicon45050 发表于 2008-11-27 15:53:09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五中的孩子们特别欣赏任老师的幽默感,他们管那个叫“任氏幽默”。看见记者来采访,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话:“他有很多经典的话,被我们收在‘任氏语录’里了。比如‘太阳照大地,大地烤空气’、‘一技在手,纵览全球’。有同学在后面接茬,‘空气烤我们,我们烤白薯’,被任老师罚写检查,说是写检查,实际就是写如何学好地理。”

  大家和任老师课下最多的接触就是写检查,“他批评我们,但是还都特喜欢他”。现在回忆起任老师,孩子们最想的就是他那些经典的动作,“仰望天空天左旋”,胳膊伸展,在头顶和背后划弧形。在政治课上,老师让学生模仿其他老师,基本上都在模仿任老师。

  任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孩子们希望他回来的卡片,上面写着祝福“地理老爷爷”的话,还有任老师的语录,“答出来咱们万般皆休”。孩子们普遍不认为任老师已经没希望了,他们看见类似的自行车划过校门,就觉得是他回来了,创建了贴吧发各种消息。管理员处理那些签名,就处理了20多分钟。

  五中的尹成贵副校长从10月1日知道消息后就基本在现场办公,一直在用各种办法搜救,可是他特别不愿意接受采访:“我现在都不愿意再和人提起任老师这件事,我们做了这么多努力,没有任何效果,我都觉得我自己挺窝囊的,这么多努力一点用没有。”

  尹副校长说,自己的茫然感很强,“内疚,窝囊,总之特别复杂,好多感情揉到一起。你一到山上你就知道了,怎么做都不行”。山太大了,而人,太渺小了。

  不过,很多专业的救援队员并不像尹副校长一样不愿意去面对这件事情,他们很愿意从里面吸取经验和教训。不灭13日从山上下来去酒店上班,到那里才知道自己失去了工作,“老板问我为什么假期还没批准就救援去了?属于违反纪律”。不灭很喜欢国外的救援队,“他们去救援的时候可以拿工假”。

  不过他不懊悔。和山魈认识后他很高兴,觉得这是专业的救援,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决定暂时不找工作,和山魈他们学习救援技巧,“人太渺小了,生命太脆弱了,很多时候,你在人生中属于无人救援的状态,可是,救援就是要在这种绝境中寻找生命的可能性”。

  巴顿的状态没那么沮丧。也许是从四川地震灾区回来不久,也许是看多了救援中的死亡和失败,他觉得,最要紧的是完备自己的系统,“那样下次才不会失误”,因为要对付的事情太多。任老师之后,北京地区又发生了4次救援事件。针对任老师的救援尚未结束,就有很多争论,有的说该这么救,有的坚决反对,并且破口大骂对方的方案,在见多识广的巴顿看来,山友们在每次救援后的争论不休是常态,“也许,我们该做的是自我反思”。

  11月15日,周六,距任老师失踪已经一个半月,著名的山友“伏羲”发起了“最后的救援”。伏羲10月份刚从尼泊尔回来,徒步那里最著名的需要21天才能完成的安那普那路线。国内的十大经典徒步路线他都已经走过,39岁的他已经有20年的登山、徒步历史。

  在尼泊尔,他只用了7天就走完了艰难的雪山脚下的行程,路上发现了两个山友,一个已经死亡,他默默地找石头把他掩埋了;另外一个属于摔伤,他很快包扎好了那个山友,并且通知了救援队。那种大山深处默默的死亡方式,让他很伤感。

  10月10日回国的他很快进入了救援任老师的团队,直到11月,他感觉那已经是最后的救援时间了,“天快冷了,树叶也落了,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刻。真正下雪后什么都发现不了了”。颇为专业的他判断有几个死角,属于大家还没有完全搜索完毕的角落,于是,他在网上发帖,呼吁做最后的努力。

  山魈又来了,他本来已经发誓不参加这样的活动了。海猫他们也在,之所以坚持到现在其实也不太符合惯例,不过也有原因:今年8月,他们在香山救援一个人,找了半个月都没发现,后来被采药的发现,那人死在军事禁区里。这件事情是他心灵深处的遗憾,他不希望任老师也会这样。“我们不能放弃属于我们的任务。”

  11月15、16日两天的死角搜寻仍然没有结果,站在陡峭的断崖上,伏羲心里回响的是他在尼泊尔时曾经想起的诗句。约翰·多恩带有宗教色彩的诗歌大意是这样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在死亡。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authicon45052 发表于 2008-11-27 15:59:18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坐了在读

authicon45055 发表于 2008-11-27 16:07:19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有结果

authicon45059 发表于 2008-11-27 16:09:59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团结互助是驴友们最明显的特征

authicon45085 发表于 2008-11-27 17:21:16 |显示全部楼层

authicon45100 发表于 2008-11-27 17:54:35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也得找
期待

authicon45114 发表于 2008-11-27 19:12:49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找到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灵佳网-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黑公网安备23010402000316号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5-4-20 20:15 , Processed in 0.04924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