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渔夫

[一费制活动] =接种森林脑炎疫苗通知 [复制链接]

authicon81195 发表于 2009-3-29 18:26:31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以防万一 希望想爬山的朋友都来打疫苗

authicon81209 发表于 2009-3-29 18:38:49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直接去交钱

authicon81214 发表于 2009-3-29 18:47:23 |显示全部楼层
报名一人,,,钱胖哥先给垫上吧!俺有了钱一定还!

authicon81222 发表于 2009-3-29 19:02:46 |显示全部楼层

      【概述】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又名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34年5~8月间在苏联东部的一些森林地带首先发现本病,故又称苏联春夏脑炎。野生动物,尤其是野鼠是本病的传染源,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发高热、脑膜刺激症、意识障碍和瘫痪为其特征。脑脊液有异常变化,常有后遗症。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季节、职业、发病地区等流行病学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肌肉瘫痪等,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治疗措施】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疾病初期可给予恢复期病人的血清,每日注射20~40ml,肌肉注射,直至体温降至38.5℃以下为止。对高热、昏迷、惊厥、呼吸衰竭等症状的处理,与乙脑相同。对瘫痪等后遗症可采用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康复措施。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体属披膜病毒黄病毒属的第四亚群。呈20面体对称,直径为30nm,外包裹网状脂蛋白膜,故呈线球状,内部有包绕蛋白壳体的核心,为单股RNA.在发病7日内可从患者脑组织内分离到病原体,也可在其他脏器和体液,如脾、肝、血液、脑脊液、尿液等中检出,但阳性率较低。最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小白鼠和乳鼠,采用脑内接种,也能在鸡胚或细胞培养中生长。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强,煮沸立即死亡,加热至60℃10分钟即补灭活,对乙醚、丙酮均敏感。病毒在脑组织中可保存70天,在50%甘油中可保存3个月以上(4℃),在低温下可保存更久。

  病后15天约10%患者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可长期存在。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1个月始出现,半年后明显下降。血凝抑制抗体出现较早,在血清中存在时间较长。

  【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后入血,引起病毒血症,由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大多数患者呈隐性感染或表现为轻型的不典型病例,仅一小部分患者,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病变。在小白鼠实验感染中,最初48小时内病毒存在于淋巴系统和血循环中,以后进入脑组织和其它脏器,8天后脑内病毒量达高峰,而其他脏器由于特异性抗体的出现,病毒量逐渐下降。[医 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病理改变】

  本病的病理变化与乙脑相似,神经系统出现广泛的炎症病变,灰质、白质和脑膜均被累及,有渗出性和退行性病变,并有胶质细胞反应和淋巴血管套形成。神经细胞有变性、坏死,和脑组织软化灶等,常累及基底节-视丘和脑干,也可累及脊髓,以颈上段较著,重症患者的病变可波及延髓。除神经系统外,心、肝、肾亦可有退行性病变。

  【流行病学】

  本病的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自5月上旬开始,6月为高峰,7~8月下降,呈散发状态,约80%病例发生在5~6月间。本病分布具严格的地区性,我国主要见于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区。人群普遍易感,所有病人均与森林作业有关,尤多见于采伐工人,以20~30岁青壮年居多。感染后可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病毒在自然界循环于蜱和野生动物中,啮齿动物如灰鼠、野鼠、刺猬等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当蜱吸吮受染啮齿动物的血液后,病毒在蜱体内繁殖,并可越冬和经卵传代,故蜱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当易感者进入有本病存在的森林地带,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即可感染得病,大部分为隐性感染或为轻型病例,仅一小部分出现典型的症状。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也有长达1个月者。普通型患者急起发病,1~2日内达高峰,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和肢体瘫痪和脑膜刺激症。轻型患者起病多缓慢,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耳鸣、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经3~4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或过高热,并有头痛、恶心、呕吐、感觉过敏、意识障碍等,迅速出现脑膜刺激症,数小时内进入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发热一般在38℃以上,大多数持续5~10天,以稽留热为最常见,也有呈双峰热或弛张热者。偶有出血性皮疹,部分病例出现心肌炎症状。医学教育网

  神经系统症状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瘫痪为主。半数以上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由嗜睡、谵妄、昏睡,以至深度昏迷状态。亦有表现为狂躁不安、惊厥和神经错乱等。意识障碍随体温下降而逐渐恢复。

  脑膜刺激征是本病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开始为剧烈头痛,部位不定,其次为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一般可持续5~10天,意识清楚后仍可存在。

  瘫痪以发生于颈部、肩胛肌和上肢肌肉为主,其次为偏瘫和下肢瘫痪,颅神经瘫痪不多见。本病的瘫痪和乙脑不同,呈弛缓型,常发生于第2~5病日,发生在颈部或肩胛肌时出现本病特有的头部下垂症状。瘫痪一般经2~3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出现肌肉萎缩。病理性反射常见,部分病例出现锥体外束征,如震颤、不自主运动等,偶有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延髓受累症状。

  本病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约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后症状逐渐消失,但瘫痪仍可继续存在。

  【辅助检查】

  采集病人双份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如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则有诊断意义。死亡病例可取脑组织分离病毒,作小鼠脑内接种,或用Vero细胞、BHK-21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预防】

  本病有严格的地区性凡进入疫区的林业工作人员,须采取以下措施。

  1.接种森林脑炎组织培养疫苗,第一次肌注2.0ml,7~10天后再肌注3.0ml,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2.搞好工作场所周围的环境卫生,加强防鼠、灭鼠、灭蜱工作。

  3.进入林区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用五紧防护服,将袖口、领口、裤脚等处扎紧,防止蜱的叮咬。


药物名称: 森林脑炎疫苗〔典〕  
药物别名:  
英文名称:  
说  明:  

功用作用:     用于预防森林脑炎。

用法用量:     
    (1)森林脑炎发生地区的居民及进入该地区的人员为接种对象。

  (2)皮下注射手上臂外侧三角肌处。

  (3)用量:

  针   次 2~6岁 7~10岁 11~15岁 16岁以上

  第1年第1针 0.5ml  1.0ml  1.5ml  2.0ml

  第2年第2针 0.5ml  1.0ml  1.5ml  3.0ml

  以后每年注射1次 0.5ml 1.0ml 1.5ml 3.0ml

  注:第1针与第2针间隔7~10日。为减轻注射疼痛,注射前每5ml疫苗加入亚硫酸氢钠液0.2ml,疫苗由红色变为黄色即可注射。


注意事项:     (1)发热,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既往对抗生素、生物制品有过敏史者,妇女哺乳期、妊娠期均不可注射。

  (2)注射后一般无反应,个别有发烧、头晕。有皮疹者注意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治疗。

authicon81320 发表于 2009-3-29 21:07:3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非鱼 于 2009-3-29 21:10 编辑

一针加强,至于费用的问题胖哥就一并给解决了吧,宁落一群也不能落一人啊

authicon81372 发表于 2009-3-29 22:32:32 |显示全部楼层
海纳百川报名加强针1名,费用胖哥出,打针通知本人13633664116

authicon81442 发表于 2009-3-30 08:02:21 |显示全部楼层
报名一人,估计胖哥是讲究人,也不差多一个人的费用,

authicon81448 发表于 2009-3-30 08:08:59 |显示全部楼层
报名一人,估计胖哥是讲究人,也不差多一个人的费用,
安然无忧 发表于 2009-3-30 08:02 http://www.hljout.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胖哥说了:没,没,没---有问题

authicon81455 发表于 2009-3-30 08:21:36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啊

authicon81489 发表于 2009-3-30 09:17:48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事项:     (1)发热,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既往对抗生素、生物制品有过敏史者,妇女哺乳期、妊娠期均不可注射。(注:有这些情况者打疫苗后果会很严重,希望自己要审慎)
         我对青霉素、双黄连都过敏,还不知能否打疫苗。要是先给做试敏我就去尝试一下,反正地主家给出钱。虽然余粮不多,但有句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报名一人    1393619446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灵佳网-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黑公网安备23010402000316号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5-4-20 10:01 , Processed in 0.04075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