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白渔泡冰封雪飘,别有一番风味,不怕冷的孩子们扫出一块冰面,在上面打爬犁,滑脚滑子,抽冰尜,玩得热火朝天。跟随大人们打鱼也是我的乐趣,在厚厚的冰面上用冰穿打出相距四五米的两个冰窟窿,再用咕咚耙在一个冰窟窿里使劲搅,鱼儿就会跑向另一个冰窟窿那边,这时再用超箩子在另一个冰窟窿里一捞,一下子就能捞出大大小小十多斤的鱼,有鲤鱼、胖头、花鲢、泥鳅等多个品种,其中还可以捞到一种水生的昆虫叫水鳖,有点像黑色的盖盖虫,不过比盖盖虫可大多了,肚子里有黄,用火一烤散发出诱人的糊香味。胆小的我不敢吃,那是哥哥弟弟的佳肴。冬天候鸟们大多回南方过冬,但是也有一些鸟儿常年住在北方,在大雪的清晨,鸟儿们会因为雪盲而误撞到电线杆上,于是冬天雪后的早晨我们走在上学路上,会经常捡到撞死的鹌鹑、沙半鸡等鸟儿。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白渔泡,曾经富饶美丽的家乡,一个如诗如画的乐园。可惜的是这只能是我记忆中的画面了。
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听大人们说,生产队开集体灶,家家把做饭的锅都上交出来重新入炉熔化成铁,为了炼铁人们砍光了山上的树,造成了经常性的山洪暴发水土流失,泥沙俱下都流入了泡子和泡子周边的湿地,年复一年,泡子中的淤泥越来越多,泡子边的三个泉眼也只有一个能冒水了,70年代初,为了温饱,为了吃上白米饭,人们开始开垦泡子周边的湿地种水稻,灌溉用水就来自泡子,公社一到冬天就动员全公社的人力到甸子里搞开垦稻田的会战,稻田开垦越来越多,用水量越来越大,山上为了学大寨修梯田破坏了地表结构,带来的的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加之连续的干旱,终于在70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白渔泡的水枯了,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缺水的鱼儿在水面上跳来跳去,痛苦地挣扎,荷叶黄了,荷花枯萎了,芦苇也耷拉着叶子,泡子里一片破败的景象。远远近近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跑来抓鱼,从山上一眼望去,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都是黑压压的人头,那是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场景,原来美丽的白渔泡变成了人的海洋,白渔泡就是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向我告别,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此后,只要一提起白渔泡我首先就会想起那片黑压压的人头,我曾经无数想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先忆起白渔泡的美丽,后来我逐渐明白了,虽然当时我还小,但是从父亲紧皱的眉头和母亲的叹息中,我还是多少明白了泡子对我们的重要性,失去泡子在我心中也留下了永远的痛。一开始村里人还寄希望第二年能有充足的雨水,让泡子死而复生,可是第二年又是春旱,失去了耐心的人们把泡子开垦了稻田,泡子很快就被蚕食殆尽,白渔泡也彻底从我的视线中消失,可是她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我魂牵梦绕的白渔泡!
泡子干了,最痛心的人是姑父,姑父是大队渔业队的成员,一生酷爱打鱼。姑姑家有一条铁皮的小船,平时我们经常坐姑父的船去泡子里玩。我记得那个夏天姑父脸上都没有笑容,第二年他就把家里的船放在马车上拉到废品站去卖,还带上了刚刚才5岁的小表妹,姑父把小表妹放在马车上的船里,赶着车走了。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们几个表兄妹在一起谈论谁坐过什么车,小表妹自豪地向我们宣布:我坐过船!我们都笑她,因为我们知道她没有坐过船,小表妹急得脸都红了,后来我们终于明白她指的就是坐过姑父放在马车上的船。这是个在今天听来让人有些心酸的笑话,如果泡子不干,小表妹一定会有许多坐在父亲的船上,荡漾在波光鳞鳞的水面上,欣赏白渔泡的美景的幸福时光。
八年后,我写了家乡巨变那篇作文,一年后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后来弟弟也考入了大学,我们兄妹五人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城里,父母也随哥哥们进了城,家乡对我来说真正成了回忆。
很多年后在报上看到小白渔泡保护开发的报道,我当时十分激动,因为我没有想到,浩劫后小白渔泡还能幸存,我终于为自己心中那份浓浓的白渔泡情结找到了寄托。
今天当我走在通向白渔泡的路上时,一直想唱那首《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湖水映着无边的稻田,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离白渔泡越来越近了,一个熟悉的村名出现了,马家、前进、刘生屯,心中那温暖亲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故乡的山水近在眼前,每一草每一木都那样的亲切,都会勾起心底里最难忘的回忆。路边的乡亲们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为我们指路,听着这熟悉的乡音,我心中充满了感动,我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我魂牵梦绕的白渔泡!
大白渔泡的消失和小白渔泡的保护无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发展的烙印,由破坏到保护这正是时代的一个进步,一个飞跃,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我们不再盲目冲动,不再竭泽而渔,科学发展的今天让我们为子孙留下更多的美丽吧。消失的大白渔泡不可能再回来,愿被保护的小白渔泡更加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