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5-20 15:07:02
|显示全部楼层
气象因素是衣着系统的基本考虑,通常可由季节气侯特性(例如雪期或台风期等),近期天气状况(天气预报是很好的依据)及区域天气特性(例如该山区多雾或多雨等)等三方面来考虑.个人生理特性也是很重要,有些人对冷的耐受性较佳;而有些人则对热的耐受性较佳,在攀登珠峰的基地营附近,很多欧美队员在好天气时常穿短裤到处走动,而台湾队员仍是羽毛衣裹得紧,所以就算是在相同的登山环境下个人的衣着需求还是会有所出入的.
认清别人合用的东西我们不一定适合更不要盲目追求流行.有了以上这些考虑,再依据保温原理,多层衣服的穿法及织品质料做最适当的选择,就大致不会错了.
※头部之衣着装备 → 帽子
头是人体所有神经的总中枢;综理生理及心理所有的运作,其重要性不待言述.尤于脑部运作时代谢率高需要非常大的能量,所以必须有足够的血液循环来维持其机能.当身体其它部位有衣物保护遮蔽时,未受保护的头部有如一热辐射源.根据研究显示:温度在0~-20℃时身体的热量会有40%从头部散出;-20~-40℃时则占60%;-40℃以下则几乎是100%由头部散出.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如前文所提及人体受寒时大部份的皮肤表层微血管会收缩以减少血液流量降低体热散逸速度,但有一个地方例外就是头部,它不但不收缩反而会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液流量,这是为了维持脑部正常运作所需的温度.古云:「脚冷快戴帽」正是说明了为增加手足部的血液循环越是低温的环境越须注意头部的保温.相反的如果在高温的环境下则须注头部的散热,环观世界各地生活在高温环境的人通常较为慵懒,在美国常称懒惰的人为「慵懒的南方人」,其时不是南方人天生懒惰而是天气使然,因为在高温地区要躲避热害最佳的方式就是降低白天的活动量,因此造成这种为了适合生存的生理基础.所以说当过热时头部是首先需要露出散热的部位,过冷时头部是首先需要遮蔽保温的部位.对头部可能造成伤害的环境因子,除了外力撞击外首推气温,雨水,风及太阳辐射,动物攻击较少列入考虑.帽子的主要功能为保温,防风及防晒,尤其对于防风很多人可会因炎热而疏忽,结果在吹了一整天的风以后常导致头痛体能下降等,至于防雨则交给雨衣,登山的人最好能视各种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帽子,绵制的帽子多用于防晒及防风,搭配头巾使用时可以同时遮蔽颈部,耳朵和脸部,不但防晒;还可以防止在密林中钻行时枝,叶等异物经由衣领处掉入身上.目前市面有一种防晒帽就是这两者的结合,其形状类似于二次世界大战日军部队在东南亚作战所用的军便帽.其实头巾单独使用也不错,例如攀岩族为防止头发遮蔽视线的包头形式(类似急救的头部包扎);山行者为防范风吹袭太阳穴或吹散头发的简易环绑方式,这些用法都是既实在又帅气.另外在炎热的天气下还可以将头巾弄湿系于头部帮助散热.在寒冷天气下应选用保暖力强且防风的帽子,例如羊毛,PP,PILE,羽毛等制品.如果方便不妨考虑带两顶,因为多带一顶帽子相当于多带一件毛线衣,而且帽子重量轻,体积小.以台湾而言少有超过 -20℃的气温,所以在雪期登山笔者对于头部的保温常采用PP头套加一顶高所帽,高所帽有小小的前方帽缘不会遮蔽前方视线;而在侧方及后方则有较长的帽缘,寒冷时可把侧方及后方的帽缘放下可以防止脸部及颈部受寒,太热则可把帽缘卷起.不论冬夏如果在野外露宿的话,一顶保暖的帽子是必须的.轻便的雨帽或斗笠于暖和天气时是很有用的,它不但可以保持头部干燥亦可使不受雨衣遮蔽的颈部有良好的通风效果.至于外力撞击的防范最主要是第一在行进时不要老低着头走路只顾看地面的起伏而忽略了前方及上面的树干或岩角;第二在可能的落石地形最好小心快速通过,前行人员应避免踏落石头以免殃及后面的人;第三是帽子的前方帽缘不应太大以免遮蔽视线或防碍眼睛馀光的运用.当然如果能像本会的某些前辈一样不论大山小山都习惯戴岩盔上山最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