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62|回复: 26

5月9日渤海古国百人徒步 [复制链接]

authicon101521 发表于 2009-5-14 10:01:57 |显示全部楼层
转金鱼胡同发起的大型徒步活动纪实:

        “5月9日借助牡丹江健身网,牡丹江雪城论坛平台,组织徒步直接参与接近百人,AA制会餐87人,自驾车6人相聚渤海古国遗址,参观兴隆寺86人,拜访千年古石佛,石灯。千年古榆,瞻仰佛舍利子,站在古城遗址上听师院“渤海”老师将渤海国历史。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得力于众多驴友的共同参与组织,特别是渤海老师,飞翔的雄鹰,云舒,自由,铁血,青山,幸福,好色等积极参与,无私的奉献,才使此次活动得以圆满。在此对为此次活动做出贡献的以上各位表示万分的感激,诚挚的谢意      ——金鱼胡同”

活动图片记录:http://www.mdjbb.com/thread-1534-1-1.html



                                                         游记-59徒步渤海古国


                                        作者:渤海

1、火车上人不多,半车厢多都是驴友们在谈笑着、说闹着,坐在我们对面几个旅客用异样眼光看着我们,想必从驴友们的对话中猜出了一二,这异样的眼光中既有些羡慕,但更多的是不解,他们哪知我们欢愉的心情啊,我们运动,我们健康,我们快乐……不知不觉中,火车已到卡路车站。
   
卡路屯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魏时期,这里便有牡丹江的先民居住、繁衍。卡路,满语卡伦,意即哨所。它位于牡丹江北岸开阔地上,与自古以来的军事要塞乜河隔江相望。在乜河偏西北方向、牡丹江与海浪河交汇处偏东北,扼守着牡图铁路,是牡丹江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枢纽,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早在1636年,清廷(入关前)即在此设哨卡,可见卡路的历史远比牡丹江城久远得多。
   
约十多分钟后,车到海浪,海浪地名必源于海浪河,此地为牡丹江与海浪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牡丹江、海浪河就以盛产优质的珍珠而闻名天下,被称作东珠北珠,成为贡品。到了清代,这里的珍珠不得外销,全部进贡朝廷。为了确保珍珠不流失,清廷又在两江边的卡路设了哨所,对过往车辆、行人逐一严加盘查。卡伦真的卡住了通关大路。此时,胡同、自由、铁血等不停地在过道间穿巡清点着人数,商量着计划,你们辛苦了,没有你们的精心策划、忙前跑后,周密安排,怎有这愉快的文化之旅。
   
车停温春,温春地名为满语名称,满语原称兴额里温车和思阿林,汉译为鼠状的山,可能附近山势形似老鼠形状,后因为这一村名太难叫了,便简化为西河温春西里温春,后来进一步简化,便成了温春。不过车停的时候,我注视着远处的群山,怎么看也不像老鼠形状。
   
快到宁安的时候,天空开始飘落雨点,落放眼窗外,天空灰蒙蒙的,反衬托得树木更显郁郁葱葱。宁安建城有350多年的历史,康熙五年(1666年),时任宁古塔将军的巴海因海浪河泛滥成水患,将宁古塔将军驻地由旧城(今海林市旧街乡)迁至新城,也就是现在宁安市的所在地宁安镇,之所以选址此地,是因为这儿地势高亢,东有石崖,松桧葱郁,两侧长岭如蛇盘山,有灵泉入冬不涸,南过江叠翠三千米。我相灵泉入冬不涸一定指的是泼雪泉,据说部分宁安民至今仍享用着甘甜的泼雪泉水。在宁安车站,又上来17位驴友,牡丹江的驴友们为他们起立、鼓掌、欢呼……
   
车很快就到了兰岗,这是牡丹江地区有名的西瓜之乡,忽想起真诚等前几日就是从兰岗出发进行60公里强徒的,想必真诚的老家一定在兰岗,一问,原是丈母娘家在兰岗。哼,这小子真有艳福,据我考证,兰岗不仅盛产西瓜,更以出美女而闻名,响誉渤海历史上的黑妃娘娘的家乡就在此地。

   
车到石岩后,府视烟雨濛濛的石岩乡,一江居中,两岸房屋星罗其布,宛如画中一样。注视站牌,忽发现一问题,火车站牌明明写着石头站,而江两边玄武岩石点点,为何报站名为石岩呢?回家翻找资料才得知,这是为了纪念牺牲此地的杨石岩烈士。杨石岩是新四军的指导员,1944年到延安军政大学学习。1945年被派往东北,任当时宁安县土改第二工作团副团长。194512月驻宁安县石头站东北国民军十七团三营叛变,杨石岩被叛军杀害。为纪念杨石岩烈士,宁安县民主政府决定将石头站更名为石岩。这期间,宁安上来的驴友飞翔的雄英在不停地打着电话,他在联系地导、门票及饭店等相关的事宜,并不时地和宁安的一位驴姐商量着……看来,每一位驴友都在为此行的成功默默发做着什么。
    9
点多一点,东京城车站到了,雨越下越大,可我们确受到了先期到达的驴友的热烈欢迎。东京城不大,既使与宁安比起来也如巨人与株孺,虽然下着雨,可街面上都是人,熙熙攘攘,车辆与人交织在一起,显得很杂乱。田歌称说过:东京城,疆域东部之京城,虽不敢与北京相提并论,足可与日本东京媲美吧,毕竟有两千年的历史啊!是啊,正景二千多年的历史呢,从先秦时期的肃慎到两汉时的悒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宋元时期的女真、明清时期的满洲,东北的先民们一直生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2、从东京城车站到渤海镇约4公里,驴友们冒雨徒步急进,我一直和飞翔的雄鹰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期间还闹出点笑话,我问雄鹰二十几,没想到他竟与我同龄,都四十出头了,太不像了,真的不是恭维他,他已有十多年的徒步史,锻炼身体使人年青啊,特别是女驴友们,抓紧啊。
   
刚进渤海镇,忽发现一胖哥对我们哧牙摆手,原来是幸福大哥,他走不过我们,竟坐车赶到前头,来到渤海遗址外城墙碑刻旁,等我们,为我们留影响纪念,太感动了。渤海上京城共有三重城环套,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如果我们从高空俯视,就会看到外城平面呈长方形。它的东墙长约 3360 、西墙长约 3400 、南墙长约 5484 、北墙长约 4946 、周长近 16300 ,合 16 公里多,占地面积 16 平方公里。外城城垣保存较好,城墙残高平均 3.5 左右,城垣下均种值着大杨树。外城墙修筑方法多样:有的地方以石为基,在上面筑土夯实;有的地方中间土筑,两侧砌石;有的地方里侧土筑,外侧砌石;有的地方土筑夯实。城东北部以中间土筑,两侧砌石为主要方法,西墙、南墙以土筑为主。城外有护城河。外城有城门约十二个,但主要为十个,与城里的五街相对应。东西各二门,南北各三门,东、西、南北门互相对直。
在渤海时期,全城共有土筑街道十一条,其中有连接十个门的五条笔直的中心道(称五街),以及东西三条大道,一条环行道,路面宽窄不一,中央大街,有如长安的朱雀门大街,所以有人把它叫朱雀大街。它宽约 110 ,南北长约 2000 余米。这条中央大街北起内城南门,止于外城中门,把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面积相近的城区。它既是外城的中轴线,又是全城的主干道和东、西两个城区的分界线。在道路交错形成的长方形区域内,建有里坊和市。各里坊四面有墙,里坊有大有小,大多数是四个里坊为一个单元,一坊又有若干院落。坊市布局规整,估计全城至少八十一个以上。也许驴友会问,什么叫里坊?里坊制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传统制度,里坊是城市的一个单位,大概相当于现在城市的小区,它的作用是安全防范、组织管理和其它活动。上京龙泉府也有东、西两市,但具体地点还没有考察清楚。当然,这些都是一千多年以前唐代渤海国时期的情况,现在的渤海镇已经看不到这些了。
   
现在的渤海镇远没有当初的繁华,但小镇道路整洁,门房利落,一条笔直的大街尽头左转1公里处是兴隆寺,经宁安大姐、雄鹰等和工作人员协商,近百人的队伍竟以500元的价格解决了门票问题,这是我连想都不敢相的,年年带学生们来,可打则门票都是20元。
   
兴隆寺也称南大庙,现有前后两院,但历史悠久。在其前院。驴友们首先看西边那一排高大的石碑。这是乾隆皇帝为他的老师扎哈里•爵三立的石碑,扎哈里•爵三是宁古塔人。另一块石碑是清朝抗俄将领萨布素为他父亲立的石碑,这两通石碑的碑文都是满、汉文字对照,是很有价值的清初碑刻。最南边的这通是民国 13 年,就是公元 1924 年立的《创修宁安县志碑记》,它是考察现代地方史的宝贵资料。石碑下面的龟趺,是龙首龟身,造型棱角突出,与清代龟趺明显不同。它是渤海时期的石雕,是珍贵的渤海文物。它身上的石碑早已丢失,直到现在也没发现。寺院的前院是后建的,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物也都是后来移入的,这个院子不是兴隆寺的寺院。
   
进入第二道院门,这里才是兴隆寺的旧院。由南向北排列着五重佛殿,最南面的矮小佛殿本是山门,因曾供养神马,便被称为马殿了。后面各殿的顺序为关帝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马殿两旁原有的钟鼓二楼,也是木构斗拱建筑,早已坍塌。现在的钟鼓二楼是新建的。马殿北边的佛殿是关帝殿。我们看看马殿和关帝殿之间的这通矮小石碑,它是《重修兴隆寺碑记》,它刊立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 年)。它记叙了兴隆寺被大火焚毁和重新修建的经过。
   
关帝殿北边的佛殿是天王殿。天王殿北边的佛殿是大雄宝殿。看,大雄宝殿建筑多美!它是九脊庑殿式木构斗拱建筑,它是我们黑龙江省保存最好的木构斗拱建筑。其余四殿都是五脊硬山式建筑。
   
最北面的佛殿,它叫三圣殿。它前面矗立着渤海时期的石灯幢,里面端坐着渤海时期的大石佛。
   
由此可见,兴隆寺的历史可以归纳为:唐代渤海国时期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大寺庙,高大宽敞的佛殿中供着高达 2 丈的石佛,石佛前面 10 的地方,矗立着高近 6 的石灯幢。公元 926 年,渤海国亡; 928 年,东丹国南迁,上京城被焚,渤海古寺也随之废毁。佛殿坍塌,只遗留下了石灯幢和大石佛。清朝康熙年间,在渤海古寺遗址上建佛殿 3 ——天王殿、弥勒佛殿(就是现在的大雄宝殿)和大佛殿(就是现在的三圣殿)。道光二十八年(即 1848 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大佛殿,其它佛殿也相继坍塌。咸丰五年(即 1855 年),重修寺庙,修复了大佛殿(三圣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又新建了山门(马殿)、关帝殿和钟鼓二楼,于咸丰十一年(即 1861 年)竣工。

3、在这里,我还要着重介绍一下大石佛和石灯幢
   
大石佛3多高,在黑龙江省,它是最古老、最高大的石造佛像。大约在唐朝天宝十四年,即公元 755 年左右,渤海国第三代国王大钦茂把王都迁到这里后,各代渤海国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寺庙。这里的高大佛殿就是那时所建。佛殿里供奉着高达 2 丈的石佛,石佛前面约 10 的地方,矗立着高近 6 的石灯幢。可能还有其他佛教建筑。那时正是渤海国兴盛时期,这里烟火兴旺,朝拜大石佛的信男善女们摩肩擦背,来往不绝。
   
公元 926 年,契丹攻灭了渤海国,建东丹国,上京龙泉府改为东丹国的首都,叫天福城。公元 928 年,契丹强迫东丹国向南迁移,焚毁了东丹国的首都天福城(即上京龙泉府)。这座寺庙也被焚毁,只剩下了石灯幢和大石佛。

   
清朝顺治年间,大约在公元 1660 年,一批从中原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发现了上京龙泉府废墟,也发现了石灯幢和大石佛。一位流放文人张贲写一首诗,描绘了当时的大石佛。
                              
古佛高寻丈,危岩依石成。
                              
发增苔藓绿,珠共雪霜明。
                              
跌坐终无恙,低眉尚有情。
                              
圆澄方说法,早晚自东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冷落了 700 多年的大石佛,虽然饱经风霜,却安然无恙。但是,它的厄运降临了。在流放文人们发现它以后,不知什么原因,它的头突然掉在地上。清朝文献《盛京通志》记载了这样的故事:石佛的头落地之后,有个石工想用它凿成碾子。但他刚刚举起锤子,他自己的头忽然疼了起来,疼得他流出了眼泪,他只好放下锤子,再也不敢动石佛的头了。当天夜里,流放文人吴兆骞和钱德维同时被噩梦惊醒。两人决定把佛头接上。他们把佛头放回佛身,炼铁水浇铸加固,修复了石佛。又在原处建了庙宇。
   
这种用铸铁加固石佛头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久,石佛的头再次掉下来,有个叫张缙彦的流放文人彻底改造了它。张缙彦让人用无头的佛身重新琢成一个石佛,这样,佛身缩小,造型改变,渤海石佛的影子荡然无存了。
   
民国时期,新的石佛又遭破坏,佛面(法相)被人窃走。当时的人们把被破坏的石佛用泥裹好,涂上颜料,完全像一尊泥佛,不见石佛本相了。
   
解放初期,为破除迷信,农民们推倒了佛像,只见泥土中裹着的石佛残体,佛头只有后脑,没有佛面。  1962年,公社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把石佛残体重新堆立在这个佛殿里。1971年,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以水泥修复大石佛,使其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渤海石灯幢。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渤海巨石雕刻建筑。它古雅庄重、浑厚壮观,已成为渤海古国的象征。它以当地盛产的玄武岩为原料,雕琢拼筑而成。它全高将近 6 ,由 12 节块组成,共用大小石材 40 余块。从其造型和结构上看,最上面是幢顶,接下来有四层轮状的东西,叫相轮,再接下来是幢盖、幢室、仰莲托、幢身柱、覆莲座、基座,以下是底石。它们自上至下,一轮比一轮大,轮边刻着花纹。四层相轮下面向里收缩刻联珠,联珠下面刻莲花状覆钵。莲花状覆钵下的幢盖呈伞状,有八道垂脊,边缘为八角八面形,脊间刻瓦垅五道。幢室八角形,镂空,八面各刻出一个方形窗口,窗口上刻阑额,阑额上铺刻柱头铺作,铺作之间有空隙。幢室八角刻 8 根角柱,角柱下刻圆形础石。幢室在八角形底盘上,底盘刻出两层台,模仿建筑物的台基。幢室和底盘放在仰莲托上,仰莲托刻重叠三片花瓣,层层清晰,线条有力。大家看,它多像一朵盛开的巨型莲花。下面的幢身柱,也叫中柱石。长鼓形。下面的覆莲座就像倒放的巨型莲花。下面的基座,也叫须弥座,八角八面形,八面刻壸门。最下面的底石,也是八角形,是用十多块板石组成的。
   
石灯幢是做什么用的?它是塔吗?我先说明一下:幢和塔是两种不同的佛教建筑。佛塔的基本用途是供养舍利”——“舍利就是佛骨,据说佛祖或后世高僧过世火化后会生成一种结晶状的物质,这就是舍利,须筑塔供养,因此塔下都建有供养舍利的塔室。幢不是佛塔,下面没有塔室。幢分经幢灯幢两类,经幢是刻写经文用的;灯幢就是灯台,是供奉在佛前的长明灯。

4、出兴隆寺,向右又走一公里左右到达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博物馆既小又没什么文物,这是我所见到的国内博物馆中印象最差的一个,和十七八年前我来时几乎一样没什么变化。好在近些年来,国家非常注重保护上京龙泉府府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可能今明两年近1万平方米的新馆即将在距此西南约23公里处接近师院旧址的地方兴建。真希望加紧申报上京龙泉府府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步伐,别再让响誉东北亚地区的海东文明再沉寂在这荒野之外。不过,渤海馆中对渤海国的介绍还是蛮不错的。
   
渤海国是我国唐代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它是以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民族——靺鞨族的粟末部人为主体,联合部分高句丽人建立的。靺鞨族是现在满族的祖先,渤海的主体民族是粟末靺鞨族,而非某些韩日学者认为的是高句丽人建立的政权。渤海国建于公元 698 年,亡于公元 926 年;历经 229 年,更迭 15 世王。渤海国的疆域辽阔,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和现在俄罗斯沿海州及朝鲜北部的一部分。
    698
年,大祚荣在现在的吉林省敦化敖东城一带建立震王,在713 年,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他忽汗州都督职衔。从这时起,这个靺鞨政权的名字就改叫渤海了。可见渤海国既是唐朝的藩属国,又是唐朝的地方政权。
    755
年左右,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把王都迁到上京龙泉府,渤海国进入鼎盛时期,陆续统一或控制了靺鞨各部,在向大唐学习,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制度的转化,建成了以今牡丹江、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流域为中心的海东盛国,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东北亚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光辉的贡献。
    906
年,第十五世王大諲 (yān) (zhuàn) 在国势衰落之时登上王位。第二年,唐朝灭亡。失去唐政权保护的渤海很快就衰落下去。此时,契丹在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率领下正强势崛起,926 年,渤海被契丹灭亡。
   
渤海国灭亡后,耶律阿保机在渤海故地建立了东丹国,册封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把渤海王都上京龙泉府改称天福城,做东丹国王都。928年,契丹强迫东丹国南迁,渤海遗民被遣散;上京城被知彻底焚毁。

5、出了渤海博物馆,雨已小了很多,驴友们沿着碎石铺就的公路继续前行了三、四百米,路的两边都是翠绿色的挺拔高大的杨树,间或点缀着一些古松柏,在乌蒙蒙的天空下,略显得黑沉沉、阴森森的,小雨夹杂着凄凉的春风吹过,不觉身上有些凉意,加之四周寂静无人,越发觉出这千年遗址的古远与阴郁。
   
进入宫城遗址,宫城,位于外城北部中央,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 720 ,东西宽约 620 ,周长约 2680 ,占地面积约 45 万平方米,它的形制和唐都长安大明宫相象。城墙全为玄武岩修筑,残高平均 3 左右。四角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东、西、南、北都有门。遗址内几乎没人,从南门北望,五重宫殿遗址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布局严谨,台基高大,殿宇四周有回廊相接,合成一组庞大的宫殿遗址建筑群,给人以肃穆、庄严和整体的感觉。
   
先登上1号宫殿遗址,此宫殿当地群众把它叫做五凤楼。中间这个高大的台基是门楼台基,门楼台基两侧是城门址和门墩址。一位驴友问,中间的门楼台基为什么没有开辟城门?这个问题在史料上没有记载。我个人认为渤海国是唐朝的藩属国,所以不许它开正门,渤海君臣们只能走两侧的旁门。整个1号宫殿遗址高约 5 多,上边东西长 56,南北宽 27 。在这面积大约 1000 平方米的平面上,放置着 66 块巨大的础石,南北数为 7 排,东西数为 10 列。居中一排的础石少 4 块。础石直径 73~96 厘米,露出地面厚度 40~60 厘米。间距大约 3 5 左右。有部分础石加工精细,凿出圆唇。这些础石是门楼的柱础(木柱下边的础石)。请大家注意,在台基东、西两侧边缘,各有南北排列的 3 个深洞,洞深大约 4 ,间距大约 3 左右。相对的门墩也有 3 个相同的深洞相对应。这就是永定柱洞。永定柱的作用是在大门过梁上构筑楼阁。两条门道共有 12 永定柱。通过这些础石和永定柱洞,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门楼多么宏伟、壮观。

    1
号宫殿遗址前约 140 ,是2号宫殿遗址。1999年夏季,考古人员在对2号宫殿遗址挖掘时获得意外的惊喜:2号宫殿基址东西长93,宽23,它不仅是渤海国最大的宫殿建筑,而且还是目前我国已知的唐朝时期最长的宫殿基址,比唐朝的含元殿基址还要长10多米。
   
相对来说345号宫殿遗址较小。整个宫城占地面积70公顷,宫殿两侧皆有墙垣相隔,自成系统。西部是西宫区即嫔妃居住的地方;东部为东宫区,是王子公主起居处所。在东宫区内有一口八宝琉璃井,相传是国王饮水用井,井深六米多,但现今已无水。驴友们争相在此留影纪念。据一位驴友大姐讲(我不知他的网名,只知道她是一位深受人敬重的老师),文革前,此井还有水,井水清澈甘冽,喝此井水,能开启智慧。文革前,每年渤海镇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都能占宁安的近半数,老百姓流传是喝此井水的缘固。这倒使我灵机一想,要是开发此井水并大力宣传,肯定会有经济效益的。不管怎么说,明年我姑娘中考,在考前我一定带她来此沾沾仙气。
   
出御花园遗址,就走了了上京遗址,再回首望,林木密集的遗址,可以想见,上京龙泉府的建筑,与唐代中晚期殿阁建筑形式基本一致,一般是夯土筑基的歇山式或庑殿式建筑,青瓦铺顶,土坯砌墙,外涂泥幛,再抹白灰,官署和寺庙有的还施以彩绘,以绿琉璃瓦铺顶。宫殿建筑的四周设回廊,廊下有散水,台基高于地表,台基周围有的以石砌筑,有的石墙外还砌以青砖。街道坊市井然有序,建筑错落有致。宫殿和庙宇,鸱尾竖起,宝珠居中,绿瓦彩柱。大家想一想,这是多么宏伟壮观!
   
但反过来又一想,为什么在926年,契丹攻灭渤海后,声势赫然的渤海文化竟伴随着渤海国的灭亡也迅速消亡了,大部分典籍书册也荡然无存。仅仅是契丹人采取了迁移其民,荒废其地的政策吗?
6、从渤海遗址出来后,直奔江西村而来,此时天已放晴,沿途都是些溶岩台地地貌,景色宜人。这种大自然造化的美丽景色初始于大约1万年至五千年前的五次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熔岩从十二个大小不等的火山口奔腾流淌,堵塞了牡丹江河道形成了镜泊湖壮观的地貌,熔浆喷发、流淌、冷凝,形成了奇形怪状的熔岩地貌。火山喷发时除了途经高山、河流、沟谷,还流过了大片的平坦之地,熔岩台地就这样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宁安响水大米就生长在此地几十垧玄武岩石板之上的。据老师大姐讲,这里不仅水源充沛,而且有得天独厚的地质特点,地表的土层只有一尺多厚,地下是火山爆发形成的熔岩,这种特殊的地质结构,群众称之谓石板田石板田昼夜温差较大,是优质水稻生长的外部条件,石板田上生产的响水大米,粒白如玉、饭味清香四溢,米汁浓若乳鲜,早在清代就是朝廷的贡米,连续四次在农业博览会上夺冠,响水大米驰名中外,已经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餐。大姐说得我口中生津,脚步加快,恨不能马上就飞到江西春品偿这响水大米。
   
途经响水村到达江西村,沿途村屯干净整齐,房屋建筑各有风格。响水村和江西村主要是朝鲜族村屯,在各具特色的房屋建筑中,还保护着一些传统的的朝鲜族民居,草顶、厚泥墙涮成白色,即使是这么富裕的村落,还非常注重保存着传统的民族民居,难能可贵,这儿的基层领导很有发展民俗旅游文化眼光。
在饭店,我们吃了正宗的朝鲜族特色大餐,领略了朝鲜族美食文化特色,这是我近年来吃过的最正宗的一次朝鲜族盛宴。看来,这一天的旅游不仅是历史文化之旅,还是一场朝鲜族美食文化之旅。
   
下午两点半钟左右,驴友们开始向渤海风情园进发,此时早已是雨过天晴了。渤海风情园在上京龙泉府外城以北 2 公里的玄武湖畔,园中设有白山古寨、黑水古寨、连桥小屋、猎人小屋、上官渔家、女真大院、拜神殿、木塔楼、篝火台、仿古建筑群上京城、渤海稻作文化园等多种具有地方情调的餐饮、休息、娱乐场所。都是些现代的仿古建筑,无甚历史价值,只是走马观花般地看了一下。
   
我和小鸟等几个驴友走在一起。小鸟是牡丹江徒步群中的元老级成员,她详细地向我们讲述了徒步群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原来,在200711月份左右,她和田歌、自由等人发起组织成立的,最初只有几人参加,经过了一年多的缓慢发展历程,2008年底,不知什么原因,徒步群突然火了起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入春以来,每次活动都甚少四五十人参加。我在想,是什么原因使徒步运动突然火了起来呢,是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宗旨,是驴友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我们走到了一起,相信这项活动会越办越火,成为牡丹江市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点五十出了渤海风情园,我和梦儿等几人以近似急行军的速度狂徒了一个半小时,五点二十分到达了东京城火车站。五点五十分,登上回程列车。驴友一路说着,笑着,吃着,闹着,在欢快中结束一天的驴行

活动图片记录:http://www.mdjbb.com/thread-1534-1-1.html

authicon101522 发表于 2009-5-14 10:04:01 |显示全部楼层
先坐沙发漫漫看

authicon101530 发表于 2009-5-14 10:11:55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坐板凳歇会儿再看

authicon101578 发表于 2009-5-14 11:24:15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江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很受益。

authicon101596 发表于 2009-5-14 12:25:14 |显示全部楼层
在超好的心情下才会如此留意生活。很详实。

authicon101613 发表于 2009-5-14 13:15:45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慢慢看

authicon104565 发表于 2009-5-21 12:56:50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authicon104569 发表于 2009-5-21 13:16:34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种火车快成了文物了,有朝一日,也能坐一坐,该多好!

authicon104570 发表于 2009-5-21 13:17:05 |显示全部楼层
又了解到牡丹江的一个好去处!

authicon104572 发表于 2009-5-21 13:17:22 |显示全部楼层
开心就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5-2-22 13:56 , Processed in 0.05580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