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野马牧人 于 2014-1-13 13:56 编辑
石刀山印象 (2011-11-21) “石刀山”是一个坐落在牤牛河畔的小山,因为它小,所以断然不会有“傲视群山”的资本。若不是因为山腰处的那把“石刀”称奇,怕是整个山体早就在采石场的隆隆炮声中夷为平地了。 “石刀”是一把直指苍穹的刀状薄石,而“刀把”貌似紧紧地插在了一块平坦的石质“刀座”里。据信,刀身高5.08米,厚0.4米,为花岗岩质地。传说,这把石刀是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宝刀幻化而成的——似乎是女真人阿骨打在反抗辽国的统治过程中,刀斩了祸害乡里的“牤牛精”,以致万民称颂,举杯相庆。狂喜中,掷宝刀于河对岸的牡丹峰上,遂变成石刀立于山腰,于是,“石刀山” 和“牤牛河” 便由此得名。
现如今,那些传说中的“史实”已经留在了记忆者的记忆里,而来这里登山、游览的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怕是早已游离于”传说“之外,而活生生地被眼前的奇石美景吞了进去。有人说石刀山的美景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而在我看来,她更象是建筑艺术馆里学生们制作的微缩“小品”,一个个精致而随意,散布在登山的道路上,煞是好看。我甚至愿意相信,这些“小品”是天庭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用橡皮泥捏出来“过家家”的玩具散落了人间——有些顽皮、有些经典,甚至还有几分“超现实主义”的感叹——难怪把我们几位美女幼师的柳叶眉都笑成了“弯月”。
“石刀山”真的是一座适合普通人健身、休闲的好山,只可惜不在我家门前,要不然我一定会每天登上一遍! 十一月十九日的这次登山活动,是我们群首次登临石刀山,但对我来说却已经是第三次了。这次能够成行甚至登顶,实属不易——缘于两天前的一次冻雨——几乎没有人怀疑上山的道路会很光滑,甚至光滑得让有经验的“健将”都有几分惧怕。实际上,我们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依靠“惯性”才一步步走到山下的。然而探路的结果竟是大喜过望——雨后的山石不仅看不到明显的冰迹,甚至堆积在山道上的干树叶还因为浸湿后冻结的缘故而变得牢实了许多。真的是天公作美——一声呼唤,二、三十人的队伍便雀跃着,相继登了上来。
登上石刀山的人都会看到,在山的不同高度上分布着若干个“平台”,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多为石质或沙土结构,其垂直间隔一般在二、三十米左右。有了这些平台,人们便是在登山的过程中,找到了借以喘息、休息,进而从容地观览上下美景的绝佳所在。 石刀山的后山是一处长满灌木和亚乔木的坡地,坡地或陡或缓,从顶峰一直延伸到山脚下——这便是我们下山的“道路”。在这样的道路上走,被称做“穿越”,于是,我们告别了顶峰,在这片倾斜的林子里“穿行”了大约半小时,便“越”到了回家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