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1-27 12:10:10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郎 图/文
【直升飞机惹的祸?】
近日,一则登山新闻引起诸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刚刚从尼泊尔一侧登顶珠峰的中国籍女登山爱好者王静,因使用直升飞机运输人员和物资到C2(二号营地)而备受质疑。
从王静刚刚开始登山的时候,我们就认识。她的另一重身份则是:国内一家户外产品上市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可以这么说,王静是国内目前最活跃的高海拔登山爱好者,也是国内完成8000米山峰最多的女性——当然她基本上是以登山客户的身份,参加这些登山活动的。
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点如下:
1、王静是否搭乘直升飞机到达C2之后才开始攀登?
2、如果是,这样的登顶,是否被官方承认?
3、如果搭乘直升机到C2再登顶可以被承认,那么以后有人搭乘直升机到最后一个突击营地、再登顶,算不算登山?
【故事基本线索】
据笔者了解,这个故事的全貌如下——
今年,曾两次登顶珠峰的王静,之所以再一次攀登世界最高峰,是因为她试图“打破”7+2(七大洲最高峰攀登和两极点探险)的最快记录——她自己称之为“9极”。此前,她已经完成了其中的7站,还剩下珠峰和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4月18日凌晨,珠峰尼泊尔一侧的孔布冰川发生冰崩,15名负责修路的夏尔巴不幸遇难,这是珠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起山难。
因为山难,尼泊尔所有从事登山服务的夏尔巴人决定“这个攀登季全体退出珠峰商业登山”。主要原因是多年来被当做商业登山“苦力”的夏尔巴人决定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力,其他原因则是哀悼同胞、并接受山神的警告。
山难发生之后,在尼泊尔一侧的所有商业登山团队,均终止了攀登,纷纷下撤。
就在尼泊尔发生山难的第三天,也就是4月20日,中国一侧的珠峰登山管理部门做出决定:珠峰中国一侧不再接受新的登山者。也就是说,4月20日开始,今年不再颁发珠峰的登山许可。
说实话,王静在芸芸登山客户中,可以算得上是少见的、高海拔适应性非常好的登山爱好者,8000米的经验也比较丰富。此时,如果能够接受她从南侧转回北侧继续攀登,并不会因此出现高山适应不足带来的危险。
雄心勃勃的王静,遇到了重大阻碍——南侧是严重山难之后的“停摆”;并且孔布冰川冰崩之后,小队伍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短时间内修路、通过。北侧则是管理部门的“及时”关门。
然而,此前她已经耗费了许多时间、金钱和精力,距离她给自己设定的“9极最快”目标,仅有两步之遥。全部重新来一次,显然不是她的首选。在无法协调回到北侧攀登之后,5月23日,传来了王静从南侧搭乘直升飞机到达C2、并登顶珠峰的消息。
【公众和媒体的跑偏】
“乘直升飞机登顶珠峰”成了国内大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当事人是否承认“搭乘直升飞机到达C2之后才开始攀登”成为考验其诚信的结点。
这其中,各种角度的意见都有。有的说,攀登中搭乘直升飞机绕过难点,就是不诚实。有的说,这样的登山家,缺少道德。有的说,你们这是仇富。还有的说,路透社这是丑化中国人(奇葩啊!)……
以上均是隔靴搔痒、甚至顾左右而言他。
且让我们回到“登山”的角度观察——
【“商业登山”这个怪胎,本就与“登山精神”和“体育道德”背道而驰】
商业登山的实质就是“能力不足金钱补”。
如果从纯粹的登山角度去观察,商业登山的“逻辑”,从根子上,就是违反“登山精神”和“体育道德”的。
现代登山起源于1760年的欧洲,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珠峰的攀登,第一次由英国队于1921年尝试,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岁月。国际上,从探险式登山中发展出来的珠峰商业登山,仅仅出现了20余年,国内的商业登山也不过10来年。
纯粹的登山,首先要求自理。而在商业登山中,每个登山客户,却都不用背负自己所需的物资、建立营地,还不用烧水、做饭,也无需处理艰难路线,更无需判断天气、雪况、路线等,只需要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亦步亦趋、跟着“保姆”向导安全上下就是。
如果说,搭乘直升飞机从C2出发攀登,是违背登山精神和体育道德的话,那么,自己不背负物资、吃喝全靠别人照顾、危险路段依靠向导和协作的所有商业登山,也一样谈不上精神和道德。
反过来说,登山客户既然可以在向导的全面照顾和老天的眷顾下登达世界之巅——反正花钱了嘛,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只要花得起钱,搭乘直升飞机、或者修一部电梯直接登顶珠峰,也未尝不可——只要你别把这些当做牛逼体的英雄事迹广为宣传。
这次的问题,不出在登山客户(王静)采用了什么手段,而出在“商业登山”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混乱”的怪胎——特别是放在国内这个传播环境里,那些大名鼎鼎的登山客户们,太热衷于“借登顶世界之巅、给自己安装光环”了!
【商业登山在中式文化中的继续发酵】
那么是不是全世界的商业登山客户,都是这样呢?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登山文化”的问题。
1996年,珠峰发生了历史上的另一次重大山难,一场暴风雪,导致前后遇难15人。当时幸存的台湾登山爱好者高先生,在山难之前遇到过另一件“争议”。高先生当时与另一位来自台湾的陈先生组成了一支小型商业登山队,从尼泊尔一侧攀登珠峰。不幸的陈先生在攀登过程中意外滑坠遇难。事发后,高先生按原计划继续登山。在描述当年山难的最著名书籍《Into Thin Air》中,作者描述了许多其他西方登山客户的疑问:你的同伴都遇难了,你是不是该放下登顶行程、处理事故呢?哪怕仅仅是因为悲伤。
作为一个农耕传统的文明,中式文化中不乏“眼界狭窄”、“善于投机”、“不尊重游戏规则”、“过度注重结果”、“缺乏探索精神”等弊病。商业登山不管怎样,毕竟是一种商业文明的成果,它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同时,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和“内心诚实”。
【中国的登山传统出了毛病?】
中国的现代登山,早期是“政治目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国人的登山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需要下为国争光的,登山者们都属于体制内、仅仅是完成政治任务、弘扬国家荣誉。
上个世纪80年代,山峰对外开放之后,登山者和机构还是仅有体制内的,当时流行国际合作登山,说白了,无非是外国人出钱、咱们提供地盘和人员,虽说提高了水平、增加了收入,但依然与登山者个体的能动性和内心需求无关。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民间的“登山爱好者”,并在本世纪分成了两个支流:一支以参加商业登山为主,主要追求高度记录,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在珠峰国内一侧管理他们的是来源于体制内的登山老大们,服务他们的主要是体制内老大们培养出来的职业向导和协作。另一支则以自主攀登为主,注重全面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目标,不断积累技术能力、不断挑战难度线路,也不断发生意外。这一支,既不受体制内登山管理部门的待见,也不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但是,他们中的优秀者才真正代表了中国人登山的最高水平。
暴露在国内媒体和公众视野的登山爱好者,主要是“登山客户”们。因而,国内的公共舆论,对于登山的认知,也一直处于片面和幼稚的阶段。一会儿把过多的光环套在“登山客户”的头顶,一会儿又捶胸顿足谴责“登山家怎么能坐直升飞机登珠峰?”拜托,“登山家”这个品种,大家其实根本没见识过吧,那就不要胡乱抒情了!
其实,不是中国的登山传统出了问题——因为民间的自主攀登,即使在官方不鼓励、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依然蓬勃发展着——而是由体制内登山机构主导的登山传统出了问题。不难预见的是,这个问题,还会继续发酵。珠峰商业登山的怪相,还会陆续有来。
以珠峰商业登山为代表的中国式商业登山,在迅速“造神”的同时,也在迅速地自我矮化。以至于登山圈子里最近流传这么一个笑话——
甲:你登过珠峰吧?
乙:你才登过珠峰!你全家都登过珠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