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86|回复: 2

珠穆朗玛祭(四) [复制链接]

authicon126722 发表于 2009-7-9 23:07:11 |显示全部楼层
5、西方人追求的是自由、激情、冒险与探索,
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谁走得更快?
    有一个统计,截至2002年3月6日,各国登顶珠峰人数:尼泊尔532名、美国178名、日本85名、俄罗斯67名、英国60名、印度56名、西班牙52名、中国50名(包括台湾5人,香港1人)、法国47名、韩国36名。

    要知道,不仅珠峰在中国,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11座在西藏境内。7000米以上已命名的山峰382座,全部在亚洲,其中一半左右在中国,因此,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高山探险地理条件。

    中国是群峰所有者,为什么只有50人登上珠峰,而美国人却远远超出三倍于我国,其它如英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都多于我国,到中国来登珠峰不仅要受更多的苦而且花更多的钱,他们显然没有我们常说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西方人究竟凭着一股什么精神来攀登珠峰的。
1975年,中国登山队架设在陡峭的第二台阶上的金属梯子,被世界各国的高山探险家们赞誉为“中国人的梯子”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攀登珠峰多为政府组织,由政府出钱,官员领导,每一次 登山总有几百人跟着服务。1960年的首次登山,尽管只有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登顶,然而登山大本营便有200人服务。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彻夜未眠,谭冠三将军也守着电话在拉萨彻夜不眠。

    中国人的登山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要搞誓师大会,升旗仪式,敲锣打鼓,写决心书,在山上搞入党宣誓。是抱着忠诚组织、服从命令、为国争光的观念上山的。登峰时那怕是一件衣服谁也不敢多带。而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王富洲等三人,背着毛主席的石膏像登上珠峰。下山时,又从珠峰上拣了9块石头,回来送给毛主席。这种忠诚,似乎只有中国才有。

    还可以发现,中国的登山者大多是普通工人,不少人是为生活所计,其中多数是适应山地生活的藏族人。1997年在拉萨啤酒厂的仓库采访时,我偶然遇到一个壮实的藏族工人在搬运啤酒箱,眯着细眼对我很和善地笑。他说自己现在只有300元一个月,干的搬运工。工厂不能停,停了他就下岗了。问他名字时,才知道他叫大平措,就是1975年邬宗岳上不去时,曾担任过登山队长的大平措,与潘多一起登上珠峰的英雄,赫赫有名的人物,现在过得却是这么潦倒。这或许便是政府组织的好处,需要你时,鼓励的语言像河水一样流淌,钱也有的是。不需要时,那怕身无半文。反正,你得服从组织决定。

    从攀登珠峰本身来看,登山者最重要的是两种精神:自我奋斗与逆境奋斗。当然也有团结奋斗,还有无私奉献,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个人的精神。中国的
1963年从珠峰西山脊登上顶峰的霍恩霍恩。这条攀登岩沟后被除称为“霍恩霍恩岩沟”
干部儒家思想极深,凡成功的事总向"群体"与"克已"两点上拔高,借题发挥,以完成宣传儒家 "仁"、"礼"两大思想的目的。

    在中国,登山需要大无畏精神,然而很多人是为得到政府的工资与褒奖。中国登山的开始也有像王富洲那样的大学生,多数则是穷苦人。现在西藏有一所登山学校,都是珠峰下的定日、吉隆与聂拉木县的孩子,靠着帮人打工养活自己,每上一次珠峰,能挣几千元,还是交给组织,自己的工资只有100元钱,他们实质上是以性命换钱的人。但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高山协作。今年,在中国登山大本营有个叫扎西次仁的夏尔巴人,他已登上珠峰8次,他的同伴阿布已登上珠峰12 次。显然他们登上珠峰,远远没有阎庚华、梁群、陈骏池那样富于激情、乐趣与自豪。

    正因为此,我意识到阎庚华的非凡,这是新一代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变异。42岁,正当壮年,妻子与孩子丢下来了,而且 是借钱登山,这究竟是为什么?即使他死在珠峰,也没哪一级组织表扬,更没有组织为他妻儿发抚恤金,又是图什么?他在1986年1月14日,完成漠河到海南岛6200公里的超长马拉松跑。1986 年7月6日又完成长城山海关至嘉峪关的长跑。是这两个项目的地球第一人。他创造的奇迹没有得到任何荣誉,甚至连一本创纪录的证书也没有。也许就是什么也不图的精神,才使他伟大起来。具备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后,便追求精神上的崇高,这显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文明。一种传统中国人难以理解的现代文明。谁最热爱生命?人生什么价值最大?正是像阎庚华这样勇敢向艰难而未知领域探索的前行者创造的价值最大。

    "就是想上去","死也要死在珠峰",这都不是豪言壮语。就像马洛里说的,"因为它在那里。"然而,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6、新一代中国人挟带着现代精神来了,“珠峰的中国时代到了!”
    2003年5月21日中国登山队实现向珠峰的第九次冲击。中国登山队9次攀登珠峰,只有今年这一次大多数由业余运动员组成。登山队队长尼玛次仁是西藏登山学校校长,李伟文、梁群夫妇是深圳大学的教师,陈骏池是中国联通海口公司的工程师,张梁是银行职员,周行康是汉臣广告公司创意总监,刘健是《华西都市报》的记者。张朝阳、王石是公司董事长,他们不登顶,但也到山上来了。这次活动有搜狐、亚力德、蒙西等公司赞助。

    攀登珠峰将始终存在随时献身的可能,但前进的驱动力已不再是国家意志与政府行为,更多地来自个人对新奇的激情、对未知的探索与追求惊心动魄的梦想。新一代登山者在冰峰雪谷中创造一种新的"珠峰文化",这是一种划时代的新思想。

    珠峰作为地球的巨大存在,象征着崇高与伟大,也象征着危险与死亡。将吸引着更多的中国人,不仅是屈银华、潘多、大平措那样的为了荣誉,为了生活的人,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的人,而是像阎庚华、梁群、陈骏池这样的在生活中不愁吃不愁穿的人,追求精神富有、独特的人,自由自在的人。37岁的陈骏池在联通工作,是工资高的单位,他已当上经理。然而他却找苦吃,找罪受,终而登上珠峰。

    对具体而言,攀登珠峰时时充满突破与创造。这里已经成为创造第一和突破极限记录的地方。翻开珠峰登攀史册:1963年,美国登山队首次完成珠峰跨越;1970年,日本人从珠峰8000米处首次滑雪下山;1975年5月19日,日本田部井淳子成为
中国登山队大本营
首位登顶的女性;1978年,奥地利人哈伯勒和意大利人梅斯纳尔首次无氧登顶;1980年8月20日,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首次独自登顶;1999年5月26日,夏尔巴人普布其内成为首位也是唯一在珠峰睡觉的人,创造了在珠峰停留21小时30分的纪录;2000年5月,中国阎庚华首次独自从北坡登顶;2001年5月22日,15岁的谢尔帕成为最年轻的登顶者;同日,法国克雷尔夫妻从珠峰顶以滑翔伞下山;2001年5月24日,埃里克·魏恩迈尔成为首位登顶的肓人。

     突破接着突破。珠峰攀登还会有新的纪录创造,无穷无尽;有更为广大的突破空间,无边无沿。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探险者的历史。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平静的生活,走向登山,参与探险,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走进突破与创造的队伍。

    从攀登珠峰,我想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文化精神的差异。现代意义上的登山是西方人兴起来的。中国过去是没有登山的。西藏的山,每一座都是神山,藏族人是敬畏神灵,不敢登山。而汉族人却又不肯登山,从骨子里也是不想登这么高的山。要不是英国人、新西兰人、印度人在和我们比着,也许在若干个世纪后才有中国人登山的事出来,或许是永远没有。究其原因,汉族人不肯登山,与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实有极大关系。

    孔老夫子如果在世,他是绝不会赞成攀登珠峰的。与生死观看,孔子在回答一位弟子有关死亡的问题时说,"未知生,焉知死?"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的庸常、具体而实用的态度。正是这种认识造就了我们现在国民生活和思考的特征。孔子思想的教育导致人们平庸地生,平庸的死,决没有伟大的死的说法。

    从世界观来看,因为孔老夫子的思想诞生在农耕文化土壤和有秩序的宗法社会,对独立自由、激情、冒险、探索与创造都很不感兴趣。他重视个人自身修养而忽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追求。孔子强调成于道,据于德,讲杀身成仁,然而孔子只是追求做人,止于个人形象,国之大道与人之大德,说到底还是大公与小我的矛盾。孔夫子最终难免农耕文化"小我"之局限。这是孔子的悲剧。

    孔子的世界观为我们树立价值尺度,这便是很多中国人崇尚田园理想,庸常意识,规矩观念,视智慧为烦恼,视冒险为逆道。他们承认和维护现存一切,培养了几种异常的优点:忍耐、勤劳、节俭、和睦、敦厚、成熟、服从和安分守已。使得很多人对出远门怀畏惧心理,情愿呆在家里,只要平平安安就好,以致终生没有登上家后的山顶。

    也正因为此,很多中国人看攀登珠峰就很不理解,干嘛去吃那么大苦,干嘛去
永远的珠穆朗玛峰
找死呢?这个人是不是神经病了,至少是"吃饱了撑的"。上面说的种种现象,都与孔夫子的教导有关。在自然社会如此,在政治社会也如此。所谓"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不逾矩"便都是叫人成熟,叫人庸常,叫人如死亡般地活着。

    当然,中国的政治社会,也有为追求真理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人。这些天,正在看《走向共和》。 戏散了,但一个人物却在脑海中总挥之不去,便是清末大思想家谭嗣同。他官至军机处大学士,四位大学士就有他一个,职责与位置都相当于副总理。此人少有才智,"喜谈经世略","少有驰骋志,愁看髀肉生"。甲午海战失败,在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他抛弃旧学,提倡新学,成为戊戌变法中领袖。当失败来临时,他决心以死报国,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未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梁启超《谭嗣同传》)。当人们劝他逃走时,他不肯走。他的死,是自觉去死的,又是在政治斗争的最高峰时死去的,在人生的珠峰死去的,可谓死得其所,死得伟大。

    绝大多数是上不了珠峰的,但每个人社会生命总有一次高峰。但愿更多的人多一点激情,多一点探索创新精神,也能有一点为求道而殉身的大丈夫气慨。多几个谭嗣同,中国才能走得快一点。

    我想,阎庚华也是突破了这一点的,他是自然界的伟大牺牲者。他是在生命的"珠峰"上壮烈牺牲的,是最壮丽的牺牲。因为绝大部分人是上不了珠峰的,他们不可能像阎庚华、梁群、陈骏池那样有独自登上珠峰的机缘,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社会生活中的"珠峰",应当珍惜自己的机会。未来的中国人将有更多的自由之身,更多的创新与突破意识,更多的独立精神,更多的在逆境中奋斗的成功。从这个意义说,中国人要与西方人在攀登珠峰上竞争,使自己真正成为登山大国,固然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最终是由文化精神来决定的。

    5月29日,攀登珠峰五十年金禧,我们正在庆祝。然而,我想得多的是死者,想奠祭那些死在珠峰上的攀登者。也籍此机会为中国那种平安、庸常而实用的旧思想烧一迭纸钱,为自主、激情、冒险、探索与创新的新"珠峰文化"唱一支颂歌,祈盼人类攀登珠峰的"中国时代"的到来。

authicon126795 发表于 2009-7-10 07:58:32 |显示全部楼层

authicon129970 发表于 2009-7-15 23:37:29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动!登珠峰已经不再是竞争,只是享受,享受过程、美景、极限、挑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灵佳网-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黑公网安备23010402000316号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5-4-20 09:57 , Processed in 0.06163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