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94|回复: 5

黑龙江十大系列历史文化资源(上) [复制链接]

authicon126725 发表于 2009-7-9 23:17:20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资源之一

民族历史源流系列

  该系列重点挖掘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四大古代文化源流

  该系列应重点保护远古文明遗址-阿城市交界镇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哈尔滨阎家岗、顾乡屯、皇山、五常学田、讷河市清河屯、昂昂溪大兴屯、塔河十八站、呼玛老卡、加格达奇大子羊山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以及白金堡文化遗址、三江平原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古代汉魏时期七星河流域遗址,古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等考古遗址。

  重点挖掘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四大古代文化源流。

  “鲜卑文化”。鲜卑文化应充分挖掘北魏石窟、石刻文化遗存。存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的摩崖石刻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祖庙石室”进行“告祭”,在石室壁上刊刻的祝文。祝文揭示了北魏祖先拓拔鲜卑的起源。嘎仙洞出土的石镞、骨镞等狩猎工具和獐、狍等野生动物骨骼表明了拓拔鲜卑曾经创造的狩猎文化形态。“祖庙石室”是研究鲜卑民族发展史的一个地理坐标。

  “渤海文化”。渤海文化挖掘范围较为广泛,是唐朝名重一时的“海东盛国”创造的灿烂文化。渤海时期,出现了黑龙江历史上的几个“第一”——第一个国立图书馆、第一所大学,接受了第一个外国留学生。现宁安市渤海镇保存了上京龙泉府、兴隆寺、石灯幢、兽头石刻、渤海墓葬等遗址遗迹,还有见诸于历史文献的书、表、牒、笺、碑文等,均为艺术创作、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制作、科研等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资源。

  “金源文化”。金源文化要从阿城故地挖掘入手,向北京、海内外拓展。狭义指女真民族以阿什河流域阿城为中心创造的文化,即金上京地区或金代早期文化。广义是指整个金代文化,《满族源流考》称“白山黑水,其名始见于《北史》,而显著于金源”。阿城是金源文化肇兴之地,金王朝开国之都。据专家称,以阿城南郊的金上京城为中心,阿什河流域及哈尔滨周边地区已发现并认定的金代古城达170余座。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阿骨打陵址、亚沟摩崖石刻、道教松峰山遗址、大岭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看,以阿城为中心的早期文化遗存是研究金初原生态文化、金初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资源,也是广义金源文化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文化”。满族文化遗存较多,应集中挖掘遗址遗迹、历史文献、有一定特点的居住群落等。满族文化博大精深,《大清律》全面总结了封建社会的历代法治。《四库全书》堪与明朝《永乐大典》相比。随着满族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满文成为权威的官方文字,留下了大量的上谕诰敕、大臣疏奏、公文往来、档案记事等多种文本,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西清的8卷本《黑龙江外记》,分记山川、疆域、卡伦设置、种族人口、官制兵制、风俗市易、谪戍人物等,林林总总,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根据清代在政治、哲学、宗教、史学、经济、文学艺术、体育、游戏、节庆、习俗、教育、科技等各领域取得的全面繁荣发展,留下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遗址遗迹,为后世的研究、想像、创造提供了依据。


历史文化资源之二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该系列应重点保护和挖掘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10个民族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

  该系列应重点保护和挖掘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10个民族包括语言在内的口传文化、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关于自然和宇宙的民间传说、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些世居民族历史变迁及民间风俗多数都有聚居群落支撑。

  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占有独特资源优势。以原住民赫哲族、鄂伦春族为例,原生态文化资源是目前为止现存的可供考察原始渔猎文化形态的“活化石”。赫哲族2007年人口普查4640人,主要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以渔猎为生。20世纪初期以前处在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结构中,解放后融入新体制。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南支语言,但没有文字,同满语相当接近。目前赫哲族通用汉语,少数老年人会讲赫哲语。族属上溯至古东夷。信奉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北方原始宗教萨满教。创造了口头说唱文学史诗伊玛堪、擅长鱼皮手工艺制作。居住撮罗子、地窨子、马架子等,房东侧有鱼楼用作仓房。交通工具有桦皮船、木板船、滑雪板、狗拉雪橇等。饮食,食鱼、兽肉,拉拉饭、莫温古饭、野菜等。婚俗有抢婚、条件婚、转介婚、许配婚等。葬俗有树葬、木克楞葬、土葬、送魂等形式。节日有秋天九月九日鹿神节、年三十祭祖的烧包袱、春天三月三驱瘟神的跳路神。阴历五月十五的乌日贡等许多岁时节令庆典风俗保存至今。

  鄂伦春族人口目前全国有4000多人,黑龙江约占3000多人,主要居住在大小兴安岭一带,塔河县十八站、呼玛县白银纳、伊春的嘉荫县、黑河地区的逊克县。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捕鱼为辅的生活。创造了包括神话传说、说唱故事在内的口头文学、民间歌舞、书面文学。鄂伦春族的桦皮手工艺、兽皮手工艺制作等绝技、篝火节等岁时节令风俗正在成为鄂伦春族的文化符号,推进了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

  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有些已进入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的创作,产生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有些已进入旅游文化产业行列,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系列配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实挖掘利用空间非常大。2004年黑龙江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省文化厅搭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省艺术研究所,主持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常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定的文化活动空间及建立文化生态区,如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民族区的民族歌舞、海伦市的东北二人转、三江平原的赫哲族鱼皮桦皮手工技艺等保护项目,都已纳入规划。专家认为,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文化保护空间,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存在的基础,在全省重点少数民族及汉族文化遗产资源区域普查基础上,初步梳理出57项重点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资源。黑龙江省政府2007年3月27日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7项。

  人类的原始渔猎采集生活持续了漫长的50万年,进入游牧、农耕、工业、信息社会,时间跨度越来越短。当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渔猎、狩猎、采集民族赖以生存的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濒危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抓住黑龙江“多民族文化聚集地”的优势,展开对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追溯,建立民族文化资源档案、以及省市县三级保护名录,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艺创作、影视、出版、科研、文化旅游、艺术制作等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动员全社会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负起责任和义务,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配套,发挥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优势特长,在各相关领域做强做大少数民族文化。


历史文化资源之三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

  应优先保护抢救俄侨文化、犹太文化,挖掘朝、日、美、英、法、意大利、波兰、捷克等国文化,优先研究电影、宗教、音乐舞蹈等文化

  应优先保护抢救俄侨文化、犹太文化,挖掘朝、日、美、英、法、意大利、波兰、捷克等国文化,优先研究电影文化、宗教文化、文学、音乐舞蹈文化、戏剧戏曲文化、绘画摄影广告文化、建筑文化等城市文化范畴,使文献资料、实物、遗址遗迹得到有效的利用。

  “俄侨文化”。俄侨文化较其他外来文化遗存较多,已有专家进行了基础性发掘,如俄侨专家刁绍华出版的《俄侨文学》,提供了大量研究线索。俄侨文化主要指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的俄罗斯作家、诗人、艺术家创造的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文化、以及俄罗斯文化与黑龙江元素结合的杂交文化。作为俄罗斯远东俄侨文化中心,哈尔滨曾吸引并且诞生了许多著名艺术家和作家。

  “犹太文化”。犹太文化主要是20世纪移居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创造的文化,包括钢琴家、小提琴家、歌唱家、舞蹈等表演艺术家,音乐理论家,艺术教育家、美术家、文学家等,报刊杂志、图书馆、剧院、“荷花”艺术学校、马卡比体育协会等,以及犹太社区文化。从1899年第一位俄籍犹太人别尔采里迁居哈尔滨,到1985年最后一位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犹太人在哈尔滨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社会体系。目前,哈尔滨的遗存包括文献资料、建筑、墓地、实物等颇为丰富,省社科院建立了犹太研究中心,对省内犹太历史文化资源展开了初步的发掘整理、研究,并与哈尔滨合作,开放了犹太会堂,展出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这些初步形成的阶段性成果都可继续深入挖掘。

  “朝日文化”。朝、日文化主要指清末以来朝日移民带来的文化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后产生的文化。由于与中国人民同属受日本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朝鲜文化其色彩多有反抗意识,如独立文化、抗日文化等。日本侵占朝鲜以及中国东北后,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向黑龙江大量移民,形成“开拓团”,同时在文化上实行以摧残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殖民文化,实行高度的法西斯文化专制政策,为将东北变为日本殖民地不惜以文化为武器。如伪满电影提出国策理论,根据日满一德一心,在平常无事的时候,对于满洲国的精神建国负有重大责任,一旦有事的时候,责任更大,就是与日本打成一气,借着映画这东西,实行对内对外的思想战!宣传战!伪满日伪文化的挖掘,可深刻地认清这段被侵略的屈辱历史。这一线索还可延伸到彰显了黑龙江人民博大胸怀的日本遗孤文化,如对方正的遗孤族群的研究。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曾在黑龙江广泛分布,作为一种世俗信仰极其平民化、民间色彩浓厚。20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以教堂、寺庙为布道、修行场所,以信众寻求精神寄托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崇信文化。尤其是在黑龙江自由生长、彼此互不干涉的宗教环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底。深入探讨宗教文化,可以破解近现代黑龙江中外人士的精神世界。

  黑龙江曾存有大量宗教场所,以哈尔滨为例,1939年普查,宗教场所达84处。佛教15处、伊斯兰教4处、天主教3处、基督教28处、东正教21处、道教10处、犹太教3处。随着20世纪50年代大量侨民离去,经过50多年社会历史变迁、自然风化,大多数宗教建筑荡然无存,余处更显珍贵,成为那个时代黑龙江宗教文化繁荣的历史见证。

  由于现存的宗教文化遗址遗迹稀少,应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使为数不多的遗存发挥其应有作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authicon126732 发表于 2009-7-9 23:37:23 |显示全部楼层

authicon126746 发表于 2009-7-9 23:59:05 |显示全部楼层

authicon126784 发表于 2009-7-10 06:46:29 |显示全部楼层

authicon126808 发表于 2009-7-10 08:37:29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authicon126851 发表于 2009-7-10 10:04:16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5-2-23 02:03 , Processed in 0.05459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