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06|回复: 3

黑龙江十大系列历史文化资源(中) [复制链接]

authicon126728 发表于 2009-7-9 23:23:06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资源之四

红色历程系列

  该系列应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员与共产国际之间形成的“红色通道”、满洲省委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东北抗联以及中朝人民共同抗日的故事,黑龙江指挥中心的故事

  黑龙江革命历史悠久,产业工人革命历史最早。1908年哈尔滨中俄工人在太阳岛举行万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是中国工人阶级首次纪念自己的节日。1918年,哈尔滨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工会组织,到1920年共组织了4次中东铁路全路大罢工。1924年,成立“中共哈尔滨组”。1925年,我党派吴丽石到哈尔滨宣传马列主义,很快在“三十六棚”、哈尔滨机务段和车站等处发展了工人党员,建立了中东铁路第一个工人党支部。在我党领导下,1928年哈尔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对日本在我国东北修筑五路的“一一九”运动。1927年10月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哈尔滨和中东铁路被看作是连接中共和共产国际、宣传共产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红色通道”。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中共中央通过哈尔滨地方组织设立了接待站,代表从此通道前往苏联,负责护送“六大”代表。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张太雷、周恩来等都来到黑龙江。刘少奇、塞克、罗章龙、罗登贤等都曾在黑龙江领导过、从事过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

  1930年2月13日,当时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在哈尔滨秘密主持召开了一次全路工人代表会议,会议为中东铁路和哈尔滨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机关迁入哈尔滨成为指挥东北地方党组织和抗日部队的中枢。

  东北抗日武装形成规模的包括马占山江桥抗战、东北抗联的11个军。东北抗联11个军中,9个军曾在黑龙江深山老林抗击日本侵略军。马占山、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杨靖宇等英雄人物,以及“江桥抗战”、“八女投江”等震惊中外的事迹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悲壮之歌。

  在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朝鲜共产党、革命家与黑龙江红色历程结下不解之缘。朝鲜人民与黑龙江人民共同抗日的抗联文化遗存,是国际共产主义世界团结协作的经典。韩国金佐镇将军也在黑龙江留下了英勇不屈的抗日遗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在哈尔滨平房区设立了731细菌部队,目前已成为罪证陈列馆,被世人称为继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遗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成为我党军事指挥中心,进入辉煌历史时期。1945年,陆续开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同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4月28日解放了哈尔滨。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四野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堡。黑龙江作为战略大后方,在物资上保障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战四平和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以黑龙江为根基组建的“四野”是解放全中国的一支重要中坚力量,这些戴狗皮帽子的“精华”从黑龙江一直打到海南岛,声名显赫。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附设了外国语学校,它的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这个随军外国语学校在1958年成为黑龙江大学。我党高级领导人张闻天在合江工作,佳木斯被称作“东北小延安”。黑龙江指挥中心地位被后人称作“第二西柏坡”,除张闻天,我党的其他高级将领林彪、彭真、罗荣桓、陈云等20多位都在此工作过。这一时期,还诞生了杨子荣“深山剿匪”、土改“赵光腚”一系列家喻户晓的故事。

  黑龙江的红色历程中还有苏联红军1945年出征东北解放黑龙江的故事,外国友人罗生特1945年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卫生部长。1946年至1948年,罗生特配合贺诚接收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建设战时医疗基地、为在哈尔滨的罗荣桓等领导人和在战斗中负伤生病的军人治疗。

  新中国成立前,马迭尔宾馆是我党与民主人士共商新政协的见证地。1948年10月21日起至11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精神,高岗、李富春在马迭尔宾馆主持召开了由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王绍鏊、高崇民、朱学范、李德全等人参加的数次座谈会,就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草案征求意见。此后,第二、三批民主人士李济深、茅盾、章乃器、柳亚子、何香凝、郭沫若、许广平等人陆续抵达马迭尔宾馆,共同商讨新政协大计。

  该系列应加大对满洲省委旧址、马迭尔宾馆、哈尔滨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等旧址的保护和挖掘力度。应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员与共产国际之间形成的“红色通道”、满洲省委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东北抗联以及中朝、中韩人民共同抗日的战争,黑龙江指挥中心的故事。

历史文化资源之五

文化名人系列

在黑龙江漫长的历史中,许多文化名人用他们的诗词歌赋、论说著述、文学、戏剧、绘画、书法、音乐、歌唱、表演等诸般才艺,以及轶闻遗事为这块土地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哈尔滨的一些文化名人多受到外来文化的熏陶,如著名翻译家、画家高莽曾就读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从小使用英俄两种语言读书,他的画家老师是列宾的学生,这些经历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再如,创作了《乌苏里船歌》的哈尔滨作曲家汪云才,是犹太音乐家特拉赫金贝尔格的弟子。

  大量中外文化名人,在黑龙江学习、工作、停留过,对黑龙江的文化建设做过贡献。如指挥家艾·梅捷尔,1918年任中东铁路局交响乐团指挥,成为东北亚地区水平最高的交响乐团。音乐教育家、小提琴演奏家特拉赫金伯尔格1947年担任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校长。还有宋庆龄、埃德加·斯诺、胡适、瞿秋白、徐悲鸿、程砚秋、田汉、马寅初、刘白羽等均来过哈尔滨,并下榻马迭尔宾馆,使马迭尔宾馆具有了重要历史见证价值。

  沦陷时期,罗烽、金剑啸、萧红、萧军、白朗成立了“星星剧团”,进行了大量文学艺术活动,宣传抗日文化。新诗人戏剧家塞克、左翼作家画家金剑啸在东北抗战时期影响更大。

  1945年后,革命文化空前繁荣。从延安返回的东北作家萧军、舒群、罗烽、白朗、唐景阳等在黑龙江积极开展革命文化工作。华君武创办《东北画报》,延安鲁艺的大批艺术家纷至沓来。王大化、于兰、颜一烟等组成戏剧小分队在佳木斯、哈尔滨街头演出著名秧歌剧《兄妹开荒》、《动员起来》、《夫妻识字》等。吕骥、李劫夫、向隅、安波、张鲁、寄明、瞿维、马可、陈紫、刘炽、黄准、沙青等一大批延安鲁艺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到黑龙江工作。

  解放后,黑龙江进入开发建设时期,丁玲、艾青、吴祖光、丁聪等右派、中右文化人以及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北大荒一时文风极盛,诞生了著名的北大荒文艺。

  为支援黑龙江建设,一些文化名人调任哈尔滨。如著名歌唱家张权,1961年从中央实验歌剧院调往黑龙江歌舞团,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就出自她的提议。著名编剧乌·白辛因妻子被划为“右派”,1958年从八一电影制片厂调往哈尔滨话剧院任职,创作了《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等经典作品。这些支援黑龙江建设的文化名人,为建国后的黑龙江文化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时期,丛深、晁楣、张作良、张桢麟、杜鸿年、张路、郝伯义、郭颂等许多本土作家、艺术家脱颖而出,对黑龙江文化作出了贡献。

  新时期以来,黑龙江文化名人势头更健,如作家张抗抗、阿成、迟子建、韩乃寅等,戏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等,画家卢禹舜、于志学、贾平西等,上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的导演李文歧以及哈尔滨籍导演新秀获第14届金鸡百花奖的马骊文等,哈尔滨话剧院演员杜雨露、彭玉等,音乐教育家金铁霖,歌唱家李双江、殷秀梅,主持人敬一丹,相声演员师胜杰,通俗歌手孙悦等一大批人才,再如世界冠军孔令辉、杨扬、陈露等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把黑龙江文化推向了全国和世界,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风格流派,树立了黑龙江文化形象。

  文化名人系列的深入发掘不仅可以使黑龙江人文色彩更浓厚,而且对于黑龙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名人是提升地域文化的名片和品牌,名人效应在当代不仅具有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加深其内涵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经济拉动力量。

  该系列以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历史分期为切入点,保护挖掘名人遗址遗迹、作品、行踪、轶闻、手迹以及实物等方面,根据文化名人归属的文化领域再组成系列,进一步细化。



历史文化资源之六

流寓文化系列

  自西汉以来,历代客寓黑龙江的流人对地域文化发展起到了特殊作用。流人大致有几种类型,一种是权臣显贵违反了统治者意志或触犯刑律被谪贬,一种是使臣被扣留,如南宋初年出使金廷的洪皓与张邵等,一种是以罪谪戍的军士。另有一种是亡国之君,如宋朝徽、钦二帝。

  黑龙江因其边疆的特殊地缘关系,形成了独特的站人文化,也称“站丁”文化。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应对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巩固北部边防,清政府开始修建驿路。康熙帝命令理藩院侍郎明爱率人自墨尔根(嫩江)至雅克萨(今漠河县兴安乡古城岛对岸)1400公里之间共设立25个驿站,驿路到京城只需要12天。

  站人,是对古代驿站站人及家属的统称。黑龙江的站人族群主要来源于清代吴三桂旧部后代。平定吴三桂叛乱后,随同的降部被发配到盛京、吉林等地充当驿站站丁。雅克萨之战后,又被派往黑龙江充当站丁,负责递送公文、押送罪犯、迎送官员、运送弹药、军粮等。站人按制从军,是军籍,规矩很多,如不准当官、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不准离开驿站百里等等,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等风俗,通称站人习俗。至今肇源等地的站人后裔仍能说得清祖先的规矩和来历。

  清乾隆时期,在延续康熙颁布的“京旗还屯”的政策下,京都满族移民去往拉林,在当地形成了32个村落布局。这些来自北京的移民,在语言、食物、服饰、文化体育等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京旗文化,对促进满汉民族团结,开发建设黑龙江边疆做出了贡献。目前拉林逐渐成为京旗文化发源地,声名远播。京旗文化遗存、文物资料约1000多件,有史料价值的270件,其中涉及到满汉两种文字的谱书、谱单、旗人旧照、器皿、家具、宗教祭祀用品、家书遗录、功德牌、皇帝诏书等。留存至今的宝贵遗产还有大量石雕、木雕、砖雕等。京旗文化是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北京文化与黑龙江边疆文化交融的产物,为黑龙江历史平添了京都移民文化色彩,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雍正年间,新疆的一批柯尔克孜族人由叶尼塞河流域特斯河畔迁入到嫩江草原乌裕尔河边,编入满洲八旗正红、正蓝、正白、镶黄四旗,在清朝服兵役,由蒙古族官员管理,享受旗人待遇一直到清末,这些人对清初开发嫩江流域起到了相当大作用。现在富裕县五家子村是除新疆以外我国唯一的柯尔克孜族聚居村落。在与蒙古族、汉族的文化融合中,他们的后裔在信仰、岁时节令、婚俗、祭祀以及日常生活习俗上,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许多特色。

  流寓文化还有“闯关东”的移民和移民后裔带来和创造的大量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杂交文化,这些文化通过日常饮食起居习俗、行为准则、社交礼仪、民间祖先崇拜、手工艺品等形式,在民间保有深厚的基础。比如,关内移民过年供祖先和灶王爷、过年做各种动物形象的面食供品,过“二月二,龙抬头”等岁时节令风俗。

  流寓文化是黑龙江独特政治、历史、地理多种因素形成的独特文化陈迹。海林、宁安、齐齐哈尔、穆棱是古代流人的集中地,其次是瑷珲、哈尔滨、肇源等地。“闯关东”的山东、河北人后裔都已融入黑龙江本土文化,很难再觅当年风采。当全球化到来,新旧制度更替的速度加快,他们记忆中的家族传统也慢慢模糊了。因此,“流寓文化”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写就了黑龙江移民生存发展的辉煌一页。流寓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实物、遗址以及迁徙脉络,对黑龙江与北京、中原、南方各相关省市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开发利用资源,从互通有无延伸到文艺创作、旅游文化,形成“流寓文化”产业链,具有很广泛的空间。

  该系列重点放在古代被罪之权臣显贵、被扣留使臣、亡国之君所创造的流人文化、站人文化以及“京旗还屯的”京旗文化、柯尔克孜族文化,近现代山东、河北移民创造的实业兴邦的“闯关东”文化上。集中在遗址遗迹、文献、居住群落、口述等范畴。这些黑龙江独有的文化资源集中体现了黑龙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拓精神。


authicon126733 发表于 2009-7-9 23:37:59 |显示全部楼层

authicon126785 发表于 2009-7-10 06:47:22 |显示全部楼层

authicon126810 发表于 2009-7-10 08:37:56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灵佳网-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黑公网安备23010402000316号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5-4-20 09:57 , Processed in 0.052193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