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6|回复: 7

公益之百家争鸣 [复制链接]

authicon132415 发表于 2009-7-18 22:32:3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9:02 编辑 <br /><br />很多种想法的碰撞,让人左右思量,您又怎么想呢?
分享一些帖子,试着想一想why and how?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白碉助学行记(2007年)-1/3
驼峰186
1.  1、缘起
本来打算去一趟稻城、亚丁,后来看到了一篇成都商报《公益助学,自驾木里》的文章,心中顿然生起一个想去木里的愿望。经过与此文中公开的联系人交流,我购买了1300元适合于小学至初三学生使用的160本图书(书市批发市场,否则至少2400),打算捐给缺少图书的木里山区孩子。


2. 艰辛的旅程
自成都至木里共有三条路可选,我最终选择经二朗山后南下至石绵的线路,并于200751日零晨4:00与北京来的朋友大翔一起出发(Polo)


最为痛苦的是,二朗山后南下至石绵段,90公里山路我们走了3个半小时,这种路对Polo车来说,只能用爬来形容。最终经12小时到达西昌。52日晨6时左右,由西昌继续奔赴木里。最终于中午11:30左右到达木里。自成都至木里县城单程800公里,共计行车18个小时左右。


见到了商报文中所提的《好友营》组织者五哥后,决定当日租车往白碉乡中心学校。我们租了一辆吉普车后,又到菜场买了一些青菜与鲜肉(山里通常只是腊肉),就开始了自木里县城至白碉乡的行程。因全是粗旷的未经修理的山路,我们经5个小时左右完成100公里行程,最终傍晚到达白碉乡中心学校。


3. 白碉乡中心学校


白碉乡中心学校地处四面大山环抱之中,座落在沿山势因长年高山雨水而带来的泥土而形成的一块接近平原的福地之中。伴随着山脚下缓缓流过的雅砻江,静谧而安宁。世外桃园香格里拉可能亦即如此。


白碉乡中心学校是一所4-9年级的初级中学,乡里考上初中的孩子均需要到此地上学,乡里其他小学(8)均开设1-3年级课程,个别小学根据师资及设施情况计划增加4-6年级课程。目前,许多学生需要走1-3个小时的山路上学,之后同样的时间返程。部分住在校内的学生,晚上时就在教室后面休息(教室后面是高架双人床,用一块布与前面课桌隔开)。同时,由于课室不足,不同年级的学生隔天上课。


进入学校时,发现正在施工。这是木里县及白碉乡***为解决课室不足及远地孩子住校问题而做的努力,让人感叹的是,这里所需要每一砖瓦及水泥钢筋均需从300公里外的盐源运进来,运输成本较高,建一所学校比内地其他地方费用高出一大块。当你亲身走过木里县府至白碉乡的山路之后,你会明白这是多么艰难,也能感受到当地ZF发展教育之心情与坚韧。

ǘǘ

authicon132416 发表于 2009-7-18 22:33:28 |显示全部楼层

公益之百家争鸣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9:02 编辑 <br /><br />4.支教访谈录-支教意义与价值探索
当我在与当地支教老师交流时,我非常惊讶于一些基本情况。
一是白碉乡小学在校学生1000人左右,每年升到初一的学生只有20人左右,每年初三20多学生中仅有6-8个左右会考入木里县高中,而整个木里县(辖十多个乡)高中,每年考上大学的仅有8个人左右。这么低的升学率让我没想到。
二是家庭中之所以让孩子上学,是因为国家二免一补的免费9年制政策,认为到学校去就可以,能学点什么就学点什么,并没十分强烈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入高中或大学。
三是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没用,原因是孩子读过初中后没有考上高中的或是因为考虑到家中没钱而不打算考高中的,基本上都会回到家中务农,而此时家长发现孩子学了半天没有什么实际能力,因此对孩子学不学都无所谓。
所以,第一个在我脑海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既然本地没有象内地汉族那样强烈的学习压力,孩子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要回家务农,那么支教老师到这么偏远的山区工作又有什么价值呢?
《好友营》的五哥认为,这涉及到“读上书”与“读好书”的问题。虽然国家免了边区孩子的学杂费与课本费,但现实的情况是,山区中非常缺乏老师,一些地区仍因没有老师而无法开办学校,原因是当地想找出一个小学毕业的人都没有;许多村小中,一个人身兼老师、教务主任、校长、后勤等多个职务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这种情况至使许多学生仍无法“读上书”。而一些本地的老师也会因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水平有限,也使一些学生无法“读好书”,因此升学率低。
支教的廖老师与杨老师也认为,因为缺乏老师这里许多孩子的基础差得难以想象。许多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至多与内地幼儿大班相当或更差,并且上学年龄普遍偏高,许多孩子8、9岁才开始上学,并且根本没有学龄前教育。其中一个班的一年级学生缺课,没想到原因是他回去结婚了(当地婚育较早,15-16岁即有结婚的情况)。
《好友营》的五哥认为,这个阶段,支教工作的重点在扫盲,使更多的孩子读上书,某种程度上甚至谈不上“读好书”的问题。而这个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组织更多志愿者完成对木里地区的助教,使各乡、村的教育正常化,五哥认为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
5.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当我问支教老师,这里的家长鼓励孩子读书吗?家长对孩子有升学要求压力吗?
回答亦令我吃惊,“只有极少的家长鼓励孩子读书,大多数感觉无所谓,还有一些家长不支持孩子读书。当地也不象内地那样对孩子有足够的升学压力要求”
既然如此,这么多家长没有象内地那样让孩子感觉读书极为重要,本地对待教育的氛围更接近一种随意的情况,我迷惑了,那么这些孩子还来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我碰到了一个牵着马正在帮助家中做事,每天上学往返需要6个小时山路的孩子,我问他读书有意思吗?“有”。“喜欢读书吗?”喜欢。“将来想出去打工吗?”“想”。
我到了另一个家庭,碰到了念初中的孩子,我问她,“你喜欢读书吗?”,“喜欢”。“你读书是因为感觉语文有意思还是将来有什么目的呢?”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炉火没有回答我。“或者你就是觉得该读书?”她笑起来点头。“我看到你获得了很多奖状,你想考高中吗?”“想”。
我也见到了她的母亲,问她对学习的看法。她说,她不知道孩子怎么想,但只要孩子想读,她就会凭着她的一双手尽全力支持孩子。我问她,孩子如果考不上高中将来还要回家务农,那么读书有什么价值呢?她说,孩子能学多少应学多少。
我相信我无法总结这个原因,因为每个人的历程均不同有着我无法了解的原因在推动着孩子去学习。抛开家长因为整个社会标准或者潜意识中的“读书肯定有用”推动孩子学习的因素外,我感受到了孩子自身的渴望。一种天性的求知欲,对了解这个世界的的欲望。可能正是这种欲望使孩子在无外界及家长压力之下,还每天往返6个小时来学校学习。
支教的杨老师亦提到,应该设法采用一些更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梦想,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比如每周增加一堂专门为孩子讲故事(或讲科技)的课(使用捐赠的课外读物),然后让孩子自己再进一步读书。
乡公职的周老师也提到,如有有多些图文并茂的教学用品,孩子会学得更好。比如讲到乌鸦时,最好有一张配套的挂画。

gg

authicon132417 发表于 2009-7-18 22:39:1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9:02 编辑 <br /><br />6.孩子目前读的书有直接而实际的价值吗?
与罗校长交流时,他提到目前入学率达到了98%,原因是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孩子上学接近免费程度(自家还需要一些基本的练习册之类学习辅助用品),这个政策极好,很多孩子都能读起书了。
但一个问题是,现状下,以应试教育为主体思想的大一统教材,它会使那些能够考上高中、大学以及高中毕业后出去打工的孩子有意义,但对大批仍需要回到家中务农的孩子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英文的ABCD对这些家长来说可能一生都用不上更不用提现实的农活要求了,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支持孩子读书的原因。罗校长忧虑地说。
大翔介绍说,国外的孩子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山区的教育可以借鉴这点。最好向更多的孩子传授一些对他们下一步有直接帮助的技能,而他们依靠这项技能将来出去打工找工作时就变得容易,就能走出大山,并进一步反过来带动山区发展。
支教的廖老师亦提到了此点。对白碉乡来说,这里苗族的孩子能歌善舞,艺术天份较高,应该得到挖掘;又如苗语也因汉化的生活逐渐消落,应该得到继承;再如苗医,更应该得到传承与发杨。
罗校长亦提到,学校正在设法开设第二课堂,准备申请1-2亩地,作为试验田,传授农业科技给孩子,使他们毕业后,能直接有所作为,并使他们的家长能看到学习的好处,从而使更多的家长能够积极鼓励孩子上学。
支教的廖老师还提到,如果国家教育部门能够在研究全国山区现状的基础上,推出一套适合于山区孩子的理行并举的教材,那就最好了。
7. 过程与结果-再论支教的行与果
或者是本着善心的原因,一些志愿者不畏艰苦的生活,默默地在山区奉献着他们的青春。相信他们的劳动会使许多情况得到改变。
但作为支教的组织者来说,我认为亦需要考虑结果。因为中国需要类帮助的地区非常多,而相对来说,支教资源相对有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才能获得最大结果。就象一家公司考虑资产回报一样。
我认为,支教老师除自己教学外,更加应注重传递影响,并设法使这一影响在一个地区扩大至整个乡村公办及特岗老师,从而使整个地区建立尊崇文化的氛围。
落到具体的做法上来说,各支教组织可以考虑在一个相对的时间内,将所有支教资源配给到一个地区或乡的多所学校中,并与当地老师积极共处,相互交流提高。现实中,当地老师才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只有他们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当地孩子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未来。而支教老师则需要承担起犹如传教士的职责。
如果资源太过分散,这种外来的影响力太小,无法获得更佳的结果,支教老师对学校的影响有可能降低至当地老师对学校的影响水平。
在与支教杨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亦提到,对外来支教老师最大的考验是,他如何快速融入当地并与当地老师融洽相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支教老师就会获得超过一个人的影响力,获得超过一个人的结果。
过程与结果需要均衡考虑,不仅需要个人的善行,更需要扩大的善果。
8. 泽惠慈济
五哥非常反对我们对当地人自然生起的同情、怜悯之心。他认为这些人贫困而不贫穷。廖老师亦提到,这里的孩子很幸福。问题是出在我们这些外来人对幸福的认识上。
我认为,贫困与生俱来,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有些孩子一出生就在山区,另一些出生时就落在富人之家。既使我捐钱出来给那些贫困的孩子,也只能改变几个个体的一时生活,但无法改变他们的一世。
如果将贫困与福足比做一条河的两岸,我更愿意提供足够多的船,只要有人愿意奔向对岸,就可以上船。我无法违背物竟天择的自然规律,但却可为那些想到对岸的人提供渡船。这个船就是知识,准确地说,是除国家义务提供的教材以外的课外读物。我相信这些读物会启发孩子梦想,创造无限未来。
泽惠慈济组织的目的就在于此,以捐助课外读物为主,并随支教而行,因为这样会使图书利用率最大化。如同罗校长所言,捐钱只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捐书则可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9.尾言
知识改变命运,千真万确。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愿各支教组织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可能改变命运的知识。
--完

ぷぷ

authicon132418 发表于 2009-7-18 22:40:3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9:02 编辑 <br /><br />知识改变命运!

┛┛

authicon132424 发表于 2009-7-18 23:13:1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9:02 编辑 <br /><br />

ゎゎ

authicon132443 发表于 2009-7-19 07:23:0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9:02 编辑 <br /><br />

ЬЬ

authicon134551 发表于 2009-7-22 23:42:5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9:02 编辑 <br /><br />转述一个网上朋友的支教想法:
关于支教
  
  
   对于义务支教,在很多人眼中确实是件高尚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可是曾经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朋友,有去山区支教很长时间的,有专门组织去支教的,自己也曾努力尝试去做这样的事情。
  
   可是现在想来,事实上,不是任何一个人只要走进深山去教那里的小孩子读书识字,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意义。因为教育小孩子这件事,不是一日两日、一年两年之功。前一段日子偶尔在天涯杂谈看到一个帖子起名什么《旅行的意义》,看了一眼,说的就是一群人去支教,不过一个星期左右,天天惹的山里的小孩子眼泪汪汪的,上了几堂课,就觉得特别有意义,而在我看来,这群人不过是一群垃圾,一群无耻之徒,哗众取宠之辈。不明白这样的帖子为什么还可以天天置顶,再仔细看不过是一个汽车商业广告帖。还好,这世界还是有很多慧眼慧心的的人,一眼就看透了这些人的无聊又无耻之举,本来支教是件好事情,可是谩骂的人居然占了大多数。其实很简单,这样一群人,是有人资助他们,飞来飞去,包车前往,住宾馆吃饭店,这样一星期的费用足够山里的一个孩子一年的生活学习的费用了,而且绰绰有余。  
   曾经和几个做义务支教的朋友,去做山里孩子的家访。那是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她说回家只要走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了,可是我们生生翻了两座山,走了四个小时!现在我自认为是强驴型的,徒步、翻山、过草地、爬雪山不在话下,可是那一段路我走的很累,是心累。这样的路,我再也不愿去走。
  
   跟在一个汗流浃背,破衣褴衫的傈粟族小女孩身后,我们却是经典的户处装束,去走那一条漫长的荒无人烟的小小山路,而这只是她上学回家的路。这次家访事实上我们居然用去了两天一夜的时间,这次家访我不想再描述,也不想在这里写的太煽情,或者根本不想去回忆起,只是记得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九岁的小孩子依然痛哭的那样伤心!!!!山里的孩子确实很穷,她们精神上贫乏,物质上更馈乏,可是孩子的眼眸却是这世界上最珍贵最纯真善良的东西,所以不要去伤害她们,不要去让她轻易的流下眼泪。
  
   去支教,也要看自己的能力和耐心。最重要的是耐心。不要去教几天、几个月就算完事,好像自己也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留给自己一些良心上美好的安慰和回忆。可是想过没有?你走后,那些孩子会怎样?还是一群一知半解的孩子。教小孩子,尤其是对山里的小孩子还要明白,重要的不是教他们读书识字,要教给他们信心和观念,如何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我们有信心做到这一点吗?那需要漫长的时间。至少,我清楚,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我的朋友曾经是去山里整整支教了一个学期的人,他说的话用在了文章结尾,他说:支教这件事,在中国,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我们所能做的,其实不过最多是把他们培养成任由资本家剥削的合格劳工而已!
  
   所以,最后,朋友,如果去支教,给您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半途而废,要去就去个十年八年,最少五年!做好事,要做到底,从小教到大才有意义,对于那些善良的孩子,不必去感动中国,只想如何让他们更真的懂得这个世界。
  
   第二:教小孩子,重要的真的不是读书识字,而是要把自己当成他们的衣食父母,良师益友。
  
   第三:别想自己在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因为支教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并不大。
  
   第四:如果以上三条做不到,那就别去。或都你特别有钱,自己去山里盖一座小学,当校长吧。之所以说自己去建一所学校,而不是轻易的给孩子们捐款捐物,因为在那里贪官污吏一样多,天下乌鸦一般黑,要知道你所捐献的东西只有绝少部分可以到达孩子的手里。
  
  
...................

__

authicon368951 发表于 2011-2-4 20:25:1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丐 于 2016-8-13 19:02 编辑 <br /><br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灵佳网-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黑公网安备23010402000316号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5-4-20 00:17 , Processed in 0.06370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