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净土行人师兄写的《梦游五台记略》。末学也写了一篇文。
五台山是佛经中释迦牟尼佛授记的圣地,是文殊菩萨在佛灭度后游戏神通的道场。与峨眉山的普贤菩萨道场、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和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并列为四大佛教名山。
说起来因为祖父祖母的关系我也算是山西人。但这么多年除了路过大同,就没踏上过山西的地界。今年九月,听说老师要组织三天的朝山之旅,我算了一下时间,虽然勉强,但我可以想办法克服。
五台山又被称作清凉山。因五个山顶地势平坦如台而得名。伸出右手,大拇指好比南台。五台除南台外,东西北中台都在靠北的位置。而手心处,则好比台怀镇所在方位。每个台顶(山顶)都供有一尊文殊菩萨。如果能登上五个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就称为大朝台。但是如时间来不及,就登集中供奉五方文殊黛螺顶(大螺顶),这种朝拜被称为小朝台。我们因为时间有限,只能小朝台。
文殊菩萨又被称为妙吉祥菩萨。是过去七佛之师,表无尽智慧。《妙吉祥真实名经》有云“能满一切有情誓愿,如摩尼宝珠”。真实智慧与世智聪辩完全不同。区别于其他宗教,佛家所讲的真正智慧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且本来具足。但因人的执著妄想等杂念,使本来的智慧被遮盖。好比明珠沾染污泥,使其光彩不能闪耀。但明珠本身的特质并没有改变。而佛家所讲的修行,就像在擦拭明珠上污垢。杂念消除了,本性的智慧也就流露出来了。又如回向文中所言: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不论是家里家外,遇到事情,如果有智慧,自然就知道该怎样做,而且会得到圆满结果。所以说,佛法不但是出世的更是积极入世的。文殊菩萨是佛法中智慧的代表。朝拜文殊菩萨,其实是在朝拜我们每个人自性中的智慧。希望能像文殊菩萨一样,具足大智。不了解佛法的人总是说佛教是消极的,是偶像崇拜。绝对是由于不了解佛法真正内涵导致的。
上山台阶起始处有个凉亭,里面的石碑上刻着赵朴初老居士的三个遒劲大字:大智路。我和同行的师兄们准备三步一拜拜上黛螺顶。在登顶前,我默默在心里祝祷---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愿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得大智慧。并祈愿世界和平。
黛螺顶的台阶据说有1080级。也就是说如果不算每段台阶之间的缓冲平地部分,三步一拜至少需要360拜。当开始第一拜时,我心里有些紧张。一部分是因为在乎旁人的眼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黛螺顶的台阶比较窄,拜下去时小腿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是悬空的。第一次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毫无防护准备(没有护膝之类),当我的额头初次沾到满是尘土地面时,我的心里竟然是一种“放下”的感觉。放下五欲尘劳,个人得失,外界评价...何为垢?何为净?《心经》中的“不垢不净”也许包含这样一层涵义吧。心净即国土净。
渐渐的,我不再向外看,不再注意周围的人。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偷懒,不是说欺骗别人,而是不能欺骗自己,三步就是三步。偶尔拜下去的时候,发现某块个额头要触碰到的地面好像没有那么多土,抬头却发现原来是前面的师兄叩拜了同一位置...
腿越来越疼,大腿是因为肌肉频繁拉伸,而小腿则是因为几乎承受了身体全部重量,在坚硬的台阶上硌得疼痛钻心。但是不能停,我怕停下来就不能再忍受这个痛苦。由于干渴,嗓子开始冒烟。当我坚持着撑起来从背包里拿水壶时,忽然一阵头晕,差点向后栽倒。好在我反应还算敏捷,及时扶住了旁边的墙壁...回过头来发现已经是一身冷汗。
好像是第一次发现原来普通的白开水竟然这样好喝,喝不够啊...趁灌水时(真的是灌)放眼望去,远处的菩萨顶和五台山标志性的塔院寺大白塔包括整个台怀镇都尽收眼底,山下的人好小。不知不觉已经登了三分之二的路,离山顶不远了,不能懈怠。在一段拐弯缓冲的平地部分,当我再次站起时,发现一位大约40开外的男士匆忙走过,但忽然转过身来向我伸出大拇指。愧不敢当,赶紧合十回礼...就这样,一步比一步艰难,我真的是“爬/趴”着到了黛螺顶门口,又“爬”到了寺里。
山顶寺中大殿里供奉的五方文殊分别是:东台聪明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西台狮吼文殊;北台无垢文殊。此时此刻,我并不激动。心里感觉到的是异常的平静。也只有当心中平静时才知道原来有多少杂念。在金碧辉煌相貌庄严的五方文殊像下,我诚心诚意的许下了心愿: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原来的我总是不能免俗的许愿要逢凶化吉之类,但自从读了《华严经---十回向品》中“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章句时,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我的心量实在太小了!现在的我只希望自己能更加有能力,能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这将是我生生世世不变的心愿。
出了殿门,同行的师兄们看了我的额头后都在笑,是善意快乐的笑。跑到镜子前一照,果然不出所料---自己的脑门上全是土。于是笑着自我调侃,就当文殊菩萨为我摩顶授记好啦。当然在心里,我清楚的知道,仅仅许愿是不够的。信、愿、行。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履行自己的誓言。这也就是为什么《华严经》中是《普贤行愿品》而不是《普贤愿行品》的原因。
下山时忽然想起在朝拜的路上,有几个人从我身边经过,后来又跑回看和我打了个照面。然后窃窃私语。就和同伴们提起。同行的一位大姐笑得乐不可支:“原来是说你啊。”
“说什么?”我很好奇呢。
“说你这么年轻,怎么会这样。是不是家里出事了。”
真是很好笑...我就知道...下次再遇上这种情况,我会告诉他们:是的,确实是大事。我确实是为了这短短数十年的生死大事。
希望每一天的我都能鞠躬反省,有所进步。非但释氏,荀子亦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先贤之所以被称为贤,一定是有原因的。
Make each day count!
明年再来向文殊菩萨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