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下雪的时候 于 2009-11-21 06:08 编辑
清晨
在队友的呼呼声,和比较频繁的起夜中好不容易睡着了后,迷迷糊糊的在5点50的时候,被叫早了。在花的对讲打开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大家都已经吃完早饭了。
记错了集合时间的我们,急急上路。还是昨天的那段路,大山里诗样的路,不过今天是在清晨里看。也很美。空气清新。远山渐次的隐没到鱼皮肚白的天际。几个这个时候,显得已经孤单的大雁就像我们今天要去穿越的地方,飞去。不知是为什么,是因为心里对于新东四块石这样的革命圣地的崇敬还是就这里的一切本来就是这样。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庄严。
是东北初冬特有的萧索。加之远山,还有孤单的大雁。何必马革裹尸还,何处青山埋忠骨。在寂静的可以看到自己的心灵的地方似乎是瞬间感应那些民族精英们70年前在这里的壮烈,赤子之心,侠肝义胆。
途中遇到了抗联电讯学校的遗址。激动,这是今天看到的第一个抗联遗址。
是这样的,1936年3月19日,张寿籛率部袭击驻扎在老钱柜(今上甘岭林业局平川农场家属区东山岗上)的伪汤原警察大队,缴获一部电台,为创建电信学校、培养通讯人才提供了条件。赵尚志将组建电信学校的任务交给了在苏联学过无线电技术的于保合。1936年7月,在石帽顶子山附近,巴兰河沟里张木营子(今朗乡林业局新东林场)以东约七十里的东山坡上正式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全校总共11人。于保合同志任校长兼教官。学员有9人,分别是三军司令部少年连排长马玺贵(20岁)、战士史治国、宋秉华、李云龙(朝鲜族)、曲某五名;六军战士孙国权;独立师(后改编为第十一军)战士3名:吕文海、张某、李某。炊事员是王把头。建校后学员们在王把头带领下,就地取材,用松木盖成木刻楞房子以做校舍,用石头片垒成火炕。给养则从张木营子往学校背,两天背一次,往返140里。一直到8月份下旬才开课。课程以技术课为主,军事和政治课、文化课相结合。技术课分为两部分:三分之一讲电学,电工原理和使用无线电的常识,三分最开始时成立于1936年,当年,学员在学校除了学习军事政治外,主要学习技术课,有电工原理、收发报练习、国际电讯练习等。同年12月末,时任抗日联军第三军长的赵尚志命令该校与伊春抗联总部政治学校合并,全体学员撤离了巴兰河畔。之二进行收发报训练、国际电语训练。政治课每天1小时,学习三个月后,电信学校于1936年12月,迁到翠峦河畔,与伊春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合并。学员转入抗联政军学校第三期学习,学习至1937年2月结业。学员被分别派赴北满抗联各军从事电讯工作。
一路上,看到很多团员,咖啡,他们都吃完饭了。也就没有时间按在这里逗留了。早饭,有我最爱的萝卜汤,喝了四碗。出来时,看到了沸腾的集合场面,对于老队员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于我而言,却是令我为之一振。红旗飘展。群情激奋。一种期待任务,马上就要上战场的感觉扑面而来。大家兴奋地说着话,打着招呼,拍着照片。各个城市的穿越队伍拍着集体照。看着使命的大旗,我没有单独去拍照留念,我知道我还什么也没做过。
然后我们给林场的领导们佩戴我们的使命勋章。拍了张大大的合影。纪念寻迹东北抗联户外四年里走过抗联路的寻迹的路程,心理路程,团队的成长经历。大家因为这样的纪念很激动,我也很激动。也就启发了不太擅长的运动细胞。在那天的徒步中,走的疯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