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自然的 于 2011-1-7 23:29 编辑
画留三分空——自然的说(7)
读过淡淡菊香的“裱画”,由此说开去,兼回竹林晨曲: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塞的满满的,自然的尤其严重,说是要放松心情,走一走,其实,这是很欺人的一句话,每当说此话,要出行时,此刻,就是心被塞的太满了,如梗阻,如栓塞,必要疏导倾倒了。
为了心情,为了健康,有必要这样做。
无论谁的墨宝,多么的“鸣”人,其画皆留三分空,至少是三分,否则也不会有其宝了,正所谓“画留三分空,意境随之生”。绘画的人视其为原则,裱画的人懂其理,生活中的我们呢?用其诠释一种生活的态度吧。
我们可以适时的倾倒,可以适时的解脱,或坦诚地说是逃避一时,那么现实中我们的绝大多数的孩子呢,我们的学生呢?他们可以如大人这般如此而为吗?
为什么每一个学段的学生一旦逃离了这个学段就疯了一样的“焚书坑几”?为什么ta们会把自己的曾经的笔记,曾经的书籍丢弃,或用来去换钱?而不是珍惜,留做将来的回忆?因为我们给他们塞的太满了。
满则溢,若细细的观察这种自然现象,其实不然。满,不会即刻溢出的,在一定的表面张力作用下,满后会有一个“超高”现象,(达到一个液体和容器边缘的临界点,)此刻,该是收益最大化的时刻了,可有几人会细细的观察,注意这个临界点呢,而待到溢出时,会将“超高”的部分一并带走流失。在特定时是否还可这样解释,吃的过了,喝的过了,会怎么样?“翻江倒海”?腹中空空?之前的美味还有什么回味吗?怕只剩头晕脑胀了吧。
我们的许多孩子,许多学生就是如此,他们过的就是这样的所谓的学习生活。
于“十五”、“ 十一五”纲要而言,“十二五”纲要就是个孙子,老子成功在哪儿,失误在哪?儿子又功败如何?你听到了无数的关于老子和儿子的赞歌,可你看到的确是不理解,不可思议,表现的是无奈,没有哪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的“工作时间”比自己还长,该户外的,该爬山的不仅仅是我们,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需要这样阳光下的,强健身体的,益智的,增进友谊的活动,可是,面对现实我们无奈。
老子,儿子有那么多的赞歌,那么该延承就是了,何必“十二五”这个孙子出生呢?它出生了又该继承什么呢?
借用郎咸平的话说“百姓最怕改革”“不明真相的群众永远读不懂‘纲要’”,借用戴旭的话讲“我们有对未来的规划吗”?
或许是近来看“郎咸平”,看“戴旭”看的多了?情绪不对头?也这样问过自己,其实不然,骨子里的东西和人家没有关系,所以,时常有《在美景面前,分明感觉的是痛》,同居额尔古纳河的左、右岸的你们是否也有同一样的往昔?此景真真的一水隔天涯,此情真真的两岸思愁断。
这种感觉非今日才有,因为“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样的情景30年来,在东北全境自然的就没有见过(内蒙古的所谓的最好草原在东北部,世界十大草原之呼伦贝尔草原也没有这样的景象了)。
梦,也梦不见“狼图腾”的景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