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自然的 于 2011-1-12 22:03 编辑
与学生家长说说孩子的学习——自然的说(九)
晚上讲完课回家,饭后若无事就登录网络,无意浏览时评,随意写点,或整理旧照片,这是自然的习惯,很简单的习惯。
上课之前说过话的论坛一朋友还在线,见自然的登录,便发来一句话:
(想必是该友看过一些自然的游记或什么杂乱的文字吧)自然的也以聊天的口吻回复:
(发现一白字:讲语文,应该是将)
不过
由这种随意的聊天引发自然的想在这里与学生家长谈谈当前孩子的学习问题。
首先肯定,目前的学生普遍比我们那时学习用功,而且学到的“书本知识”更多,所付出的也更加苦辛,单从孩子的书包之重,戴眼镜的孩子之多,镜片之厚就看得出孩子因学习而付出的健康状况,从孩子的面貌状况我们又能够感受到孩子的精神状况;还有许多、许多的家长更被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所累,跟着孩子一块受煎熬,随孩子东奔西撞在一个又一个的“班”之间。
的确,如今的竞争压力太大,与我们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面对教育资源的畸形配置,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不得不被自己的教育自己办这样的窘境,因此,不得不这样奔劳,累心,无奈。但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是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减轻点儿学习负担,提高些兴趣的,下面说一说初三,初四的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
孩子在小学时就学完了有关百分数的计算,初中三年级之前又学习了比例式及函数:y=kx+b的意义,这些数学计算技能应用好了足可以应付得了初中物理、化学的有关计算了,最多不过在电学部分应用到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形式的计算。这点数学知识,只要孩子数学成绩一般,都可以掌握了,问题的关键是孩子们学完了不会应用!
我们想想,化学中的关于溶液的计算,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百分数与比例式的应用,很多简单的关于溶液浓度的计算,关于化学式的计算,如果学生真正的懂了,会用数学知识了,那么抛开化学意义也能够算得出结果来,家长若有心,请把孩子的小学课本翻出来,看看其中的应用题,替换一些其中的字词,是否就变成了化学题。
再有,物理中的什么关于浮力的计算啊,关于路程与时间速度的问题啊,还有热学、做功、功率等等的计算公式不外乎是函数y=kx+b的应用(在物理应用中b常=0)。
如:y为路程S,当时间一定时,则k为时间t,当速度一定时则k为速度V;在浮力计算中,若y为浮力F,则k为液体密度常数ρ,x则为体积V(排)……
为什么孩子们要背左一个定理,右一个公式的呢?在死记硬背中消耗了孩子们大量的时间,耗尽了孩子们的激情?背的孩子没有了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没有告诉孩子们现在所学的这些(数学)知识究竟有什么“物理”(实际)意义,对将来学习有什么用处,在哪儿会遇到应用,当孩子们该用到了该知识时,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眼下这些物理、化学计算的数学基础是什么,自然的调查了所接触的那些学生,没有老师和家长给他们讲这些。
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讲清:“y=kx+b数学意义,并将其中的个个符号赋予现在所学的物理、化学意义,那么,许多定理,公式便不需要背了。
再有,许多人(老师和家长)都给孩子灌输,化学是“第二外语”,需要大量的背,让孩子们在学习化学时,尤其是刚学习化学时就背了很多东西,这都是我们对初中化学的理解不到位,没有找到根本的学习方法造成的。(化学第一册除了元素符号要背,实验现象要记住,其它的还有什么要背呢?)
接触过一些孩子,他们对化学教材“第一页”中出现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由此推出应用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理解甚少(很多考试得64——68分的学生也如此);关于“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我们要交给孩子们什么知识?我们要用这段内容培养孩子们的什么能力?我们会如语文分析课文那样分析这段文字吗?当自然的有意的问孩子们时,很多孩子都告诉自然的“这是一个定量实验”,这个实验测定了空气的组成,还告诉我们了氧气供呼吸、氮气不能供给呼吸等性质。在这段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自然的想要告诉孩子们还应该这样分析课文:
1、阅读,找出这个实验涉及了几种物质?
2、实验怎么做的?结论?(一般老师教学重点都落在这儿)
3、课文的“表面”给出了哪些物质的哪些性质?
4、如何来描述(相关的)(重点在这里)?
“如何描述”,这是针对当前的孩子的状况很重要的能力培养,因为当前的孩子普遍问题是不会说话,表述不清,尤其是语言缺少感情色彩,既语文教学中的所谓“没血没肉”,干巴巴。
开始,孩子们想到哪条说哪条,想到哪点就说哪点,描述的无序,无辙,我们此时该尽量的启发,引导孩子把文中给的,及潜藏的物质的性质挖掘出来,认为挖掘全面了,我们再引导孩子对某物质,或某类物质由表及里的,由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的,有条理的描述。
什么是“表”,什么是“里”,因个人的认识理解角度不同,也因学生学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个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会描述,要话说的“有序”。自然的一般会告诉学生:不需要你测定的,能够观察到的现象为表,如:组成(给了名称或化学式),物态,颜色等;需要实验测定才能够得出的数据或性质则为里,如密度、硬度,熔、沸、点等,化学性质等。
在描述时按照一定的“秩序”说,说到一定的程度后,可再加入适当的“关联词语”使其所说的东西生动起来。或许这便是“数理化”+语文的冒牌综合教学了吧。
适宜这样培养孩子能力的课文在初中物理、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段,(这也是应试的重要内容)。
又如分子的概念,在叙述了4点分子的性质之后,为什么单独抽出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条作为其“定义”,因为,这是一个“特别的属性”。有的定义、概念是用“特别”、“独有”属性来描述的,有的则是用“共有”、“普遍”属性来描述的,如:“酸、碱、盐,氧化物等”。我们应该交给孩子这些东西!
再有,物质的“组成”、“分类”,孩子们一定要学透,掌握好,用活。
组成”、“分类”这两点几乎可把整个初中化学知识串联起来,鉴别、性质推断、物质命名等都与这密切,密切!密切相关!在这儿举例太麻烦,也太罗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