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水盈盈 于 2013-11-19 21:45 编辑
细数黑龙江的那些山(之二续) 来源:黑龙江(HLJ)的日志
二、小兴安岭山脉 (未完,接续) 大篝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铁力市与伊春市交界处,小兴安岭山脉南坡。面积1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03.4米。森林茂密,远看一片绿色,故名。植被为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桦、杨树等。1978年10月,于大箐山的顶峰建有电视差转台。 摩云顶子 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木兰县东北部与通河县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西南——东北走向,西南伸入木兰县境,东北延绵于通河县,主峰海拔961.8米。因山势高峻,山顶常云雾缭绕,故名。是木兰县境内的最高峰,木兰达河的发源地之一。山上林木苍郁,多红松、杨、桦、柞等树。 元蘑顶子 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通河县凤山镇北部,属小兴安岭山脉,为大青山的主要山峰。呈南北走向,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1138米。山势陡峭,巍峨壮观,因盛产元蘑而得名。为六道河子发源地。植被以红松、桦、杨等针阔混交林为主。野生动物有熊、狼、狍子、野鸡、飞龙鸟等。 东大顶子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通河县三站乡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是一座独立的山体,呈南北走向,面积约50平方公里,海拔631.7米。山势平缓,是乌拉浑河的发源地。植被为柞、桦、杨等阔叶林,野生动物有鹿、狍子、熊、野鸡、飞龙鸟等。西侧有大通河和大通河水库。1988年辟为国际狩猎场。 铧子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通河县岔林乡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是一座独立山体,西北一一东南走向,面积约85平方公里,海拔680.7米。因山峰形似铧尖而得名。山势平缓,植被多为次生阔叶林,有部分原始林。林子河的发源地。1988年在此山中采到重8.5两重的人参。由于山水相连,风景秀丽,距通河县城较近,已成为通河县城广大群众的野游胜地。 圆帽顶子 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西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806.7米。山体上半部陡峭,下半部漫缓,形如圆帽顶子,故名。植被多为桦、柞、杨和水曲柳等林木。 烟囱山 俗称“补天遗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迎兰乡千顷平川阔野之中,属小兴安岭南麓余脉。是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形如烟囱,故名。山体呈东西走向,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海拔172米。是一座秃山,每逢阴雨连绵或冰雪消融之时,顶峰积水便从石缝飞流而下,形成圆周飞瀑。春季则有成群候鸟来此筑巢,繁衍后代。为依兰县丹青河风景区东南部一景。 四块石山 又名“月峰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与铁力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主峰由四块巨石叠起,故名。山体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979.5米。南坡陡急,北坡徐缓,面积6平方公里。植被为原始落叶松、红松、白桦、柞树等。四块石分“东四块石”和“西四块石”。主峰比较开阔,山上有20多米深的岩洞3处。东北沦陷时期,1936—1938年,四块石是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驻地和东北抗日联军三军、六军的密营地,并设有三军、六军医院、被服厂。李兆麟、冯仲云、赵尚志、夏云杰将军等曾在这里领导抗日斗争。抗日联军将士曾与日伪军进行过战斗,部分指战员牺牲后葬于四块石山脚下。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大连池火山 群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五大连池市境内,属小兴安岭西侧中段余脉。因1719—1721年(清康五十八年至六十年)火山爆发堵塞白河而形成5个相连的偃塞湖和周围14座火山锥,故称五大连池火山群。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喷发时代,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均有活动。由12座老期火山和两座近期火山组成。即:老黑山、火烧山、药泉山、卧虎山、笔架山、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西焦得布山、东焦得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小孤山、莫拉布山、尾山等14座拔地而起的独立火山锥,分布在700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上,海拔355.8—602.6米不等。多数有火山口,火山口深度从几十米到百余米不等;少数具有复合的多个火山口和多个溢出口,部分火山口形成火山湖。火山锥体坡度一般为10—20度,少数可达25一30度。火山口内的坡度一般比火山锥体坡度陡。火山锥体主要由火山碎屑物和玄武岩构成。 老黑山(五大连池市境内) 位于五大连池市区北10公里,属五大连池火山群,其北有近期喷发的火烧山,西、西南有早期喷发的南格拉球山和药泉山,东临五大连池。山顶呈黑色,故称“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喷发,是我国少有的近期喷发的休眠火山。海拔515.5米,相对高度164米。底座直径1600米;火山口呈漏斗状圆形,直径350米,深136米。火山口北侧有两个缺口,为火山熔岩溢出的通道。整个山体为黑色浮石、火山灰和熔岩堆积而成。表面由黑褐色岩石覆盖,西南坡较陡,北坡较缓,生长桦、杨、柞等树。山体四周是较为平缓的熔岩台地。北侧裸露地表的大面积熔岩“石海”,浪峰叠出,气势磅礴。远望一片汪洋,近看石涛汹涌,非常壮观。呈带状分布向南流的熔岩,延伸17公里,形如巨大的长龙,被称为“石龙”,也是老黑山的一大奇观。 火烧山 位于五大连池市区北12公里,属五大连池火山群,其南2公里有近期喷发的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与老黑山同期喷发,是我国近期喷发的休眠火山。喷发规模比老黑山小。因二次爆烈式喷发而使火山锥破坏,形如残破瓦盆,故当地群众称“两半山”。整个火山锥体都由黑色、褐色、紫色浮石和玄武岩堆积而成。海拔392.6米,相对高度73米。底座直径800米,火山口内径450米,深63米。火山锥体南坡较陡,北坡徐缓。火山口垣高低不平,西北部有一缺口,为熔岩溢出的通道。火山锥四周较为平坦,大面积火山熔岩裸露地表。各种火山地质地貌现象保存完好,熔岩形成的石海,波涛汹涌,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药泉山 位于五大连池市区西侧,属五大连池火山群。相传昔有达斡尔族猎人在山下射伤一鹿,伤鹿涉及矿泉即愈,故将矿泉视为药泉,药泉山因而得名。为老期火山,是五大连池火山群中最小的火山丘,海拔355.8米,底座直径550米;火山口呈圆形,口径230米,深32米。火山口呈圆椅形,口内地势平坦,西南侧有一缺口,修有进入火山口的通道。锥体东南坡较陡,北坡较缓,生长有茂密的柞、桦林。火山口内昔有钟灵寺,今于山颠建钟灵亭。站在药泉山最高点东缘可俯瞰五大连池市区全貌。药泉山以矿泉水远近闻名,被称为“神水”。药泉山东侧的南泉、北泉、翻花泉和南洗泉的泉水中,含有多种元素,有很高的医疗价值,饮用和浸洗对消化、血液、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尤其用泥糊盖对皮肤、脱发等病症疗效甚佳。 科洛火山群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嫩江县境内,属小兴安岭西段余脉,东南60公里为五大连池火山群。科洛火山群自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多次喷发,形成23座火山锥和约350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台地。火山锥分六列成东北——西南分布在长40余公里、宽18公里的古老断陷盆地内。火山群中,保存完好的火山锥并有火山口的有7座,即科洛南山、孤山、大椅山、小椅山、黑山、卡山和481高地。火山口深度5—50米,内径10—165米。火山群中黑山最高,海拔542米。相对高度最高的为科洛南山,比高107.7米,海拔447.7米。火山锥体附近有火山灰、火山浮石、火山弹和熔岩台地。科洛南山附近的熔岩台地熔岩裸露,植被稀少,微地貌十分发育。 嘎丛火山群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乡二站村北,主要沿门鹿河谷分布,为晚更新世喷发。属小兴安岭山脉。共有嘎丛山、大黑山、白山等4座火山锥,比较明鲜的有3座,呈北东向排列,为质形火山及熔岩丘,由玄武岩构成。其中嘎丛火山有火山口;白山海拔704.3米,是嘎丛火山群的最高峰。在其东部还有零星的全新世火山喷发。火山锥顶多被耐瘠薄、耐旱的杂草所覆盖,山麓有大面积的兴安落叶松生长。 白山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乡三站村北14公里,属小兴安岭山脉,海拔704.3米。山峰突起,北坡陡峭,断裂状岩石裸露;南坡稍缓,是嘎丛火山群中的高峰。由于火山灰露于地表,远看白色而得名。主峰无树木生长,多被耐瘠薄、耐旱的杂草覆盖,北坡脚下有成片兴安落叶松生长。岩石为火山沸石及火山岩,可为建筑业提供轻体建材的原料。四季屯火山群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孙吴县与黑河市交界处,东临黑龙江,属小兴安岭山脉。因其地处四季屯附近,因屯得名。是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喷发的死火山,由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和尖顶山4座火山锥组成。二架山是孙吴县与黑河市的界山。火山锥体不高,均为喷溢型。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尖顶山海拔分别为255米、266米、251米、313米。山体多由浅红色、黑灰色火山玄武岩构成,上覆30—100厘米厚火山灰和土层,生长着柞、桦等林木。
|